宋泽阳
一个中国年轻人和一个德国年轻人的差异 精选
2014-7-27 07:31
阅读:34219

博士毕业、择业在即,时感困惑和焦虑。而立之年,事业、家庭两茫茫。现在我们年轻一代,城市发展、国际变化洪流把我们都卷入一个漩涡。我们面对职业,只有忙碌;面对家庭,充满了对温馨家庭的期待,却又感到泰山压顶。事业无成,在这大洪流中,我们都是无根的浮萍,如何撑得住那份孝和爱呢?

前几天嵇少丞教授发表的“我的盛夏照片”让人对他自在舒适的生活羡慕不已。自己在德国慕尼黑留学这段时间,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中国文化、科技和生活都有些不同的认识。不妨对比中国的年轻人和德国的年轻人,就大概可以知道这些差异了。孔子言,三十而立。我相信很多中国年轻人以此自立,想在而立之年有番事业。就中国教育历程推算,本硕博读完,在30岁的时候,我们应该工作了几年,或者正在寻找就业机会;有了小家庭,甚至有了小孩。此时,大多早已或开始为生活、科研项目奔波了。但组里的很多德国同事,有30岁正开始读博的;有30多的女同事还没有结婚的。大多都是在市里租房子,坐轻轨、踩自行车上班。他们没有我们那种大浪冲击的紧张,没有头顶大山的那种压力,生活得很潇洒和自在。他们依旧全世界各地旅游,周末cycling, hiking, barbecue,drinking beer… 除此之外,看电影似乎也都喜爱。边喝着啤酒,聊着电影,更带劲。可旁边的我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哪个电影. 惊讶于他们有时间看那么多电影。自己在国内读博士这几年,基本没有周末,项目、论文忙得晕头转向。兴趣爱好,少得可伶了。


Alps Hiking


Kayak


Ammersee cycling


德国世界杯决赛进球后,疯狂的德国青年人


Andechs啤酒厂

美国对阅读能力的优良培养是公认的。组里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同事,在瑞士读大三,来这里实习两个月,几年九月去香港理工大学实习。我拿了写了近4个月约1.6万字的综述论文给他,请他帮我检查语法问题。他1天就帮我看完了,修改的地方都非常中肯。

为什么同意年龄的年轻人,我们生活狭隘,感到生活压力大呢?国家发展是大背景,决定了我们的现状。德国的教育、医疗和保险都比较发达。德国大学教育2014年起恢复免费。老人的生活、健康基本能得到保障。年轻人因此不必担心父母的生活条件。而且德国交通比较发达。即使不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工作,也可以较为方便地回家探亲。另外一个层次,中西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对待生活、人生的态度的不同。其实,对待职业和家庭,德国年轻人也有我们类似的困境。以慕尼黑为例,德国宇航中心发的工作全职税后1600欧左右。但是慕尼黑的房价、物价是全德最贵的,压力还是存在的。年轻的德国人基本没有购房的想法。一个不现实,另一个他们觉得买房了就固定死了,假如换地方工作就麻烦了。为何他们对待生活还是这么潇洒呢?还如此的Gemütlich(办公室对面的同事Christian告诉我,来德国一定要记住Gemütlich。)呢?我问过他们类似的问题。他们对生活的质量、幸福感观念很强。他们的回答是生活就是生活,工作是工作。生活不是为了工作,而是工作为了生活。这让我想起马云的一句话,40岁以前,生活就是工作;40岁以后,工作就是生活。这硬是把人生劈成两半,40年的定型,40年后不一定改的过来了。马云现在就还忙着呢。对于现代年轻一代的我们,在国家发展水平达不到的情况下,再绑上“有房有车”成家条件等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年轻人过早、过多背上很多包袱,消磨创造力,甚至拖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宋泽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552117-81497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