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远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dawei

博文

永远的勃拉姆斯(110):最后的波浪

已有 3741 次阅读 2013-3-23 20:19 |个人分类:音乐|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勃拉姆斯, 马勒

1896年七月的一天,马勒来到勃拉姆斯度假的巴德伊舍(Ischl)。这是奥地利西北部的一座温泉小镇。茜茜公主就是在这里和弗朗茨·约瑟夫举行订婚仪式的。想来一定很美,弗朗茨约瑟夫也称之为“地上的天堂”。

马勒到这里来,是因为他在谋求维也纳歌剧院总监的职位,所以需要勃拉姆斯的影响。当时维也纳有排犹之风,马勒是犹太人,如果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这是不可能的。勃拉姆斯在前一年刚听了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印象很深,说过马勒是个天才这样的话。要知道,勃拉姆斯非常傲气,说这话当属不易。不过欣赏的同时,老头子对那些对他来说是荒诞,梦幻,奇怪的杂音不能完全欣赏,只能礼貌地说:”我从前觉得斯特劳斯是造反派的头头,现在知道马勒才是!”

两人沿着特劳恩(Traun)河散着步,谈着音乐的前景。克拉拉那年五月刚刚辞世,勃拉姆斯不免有些感怀。路上他感叹说,他自己快不在了,古典音乐时日不多了。

马勒还很年轻,才三十六岁。不管他的音乐多么“黑暗”,一定比勃拉姆斯乐观。他听着勃拉姆斯的话,忽然拉着勃拉姆斯的肩膀,向河边走去,指着河的方向说:“看,博士,快看!”

“看什么?” 勃拉姆斯说。

“你没看见吗?最后一个浪头过去了!”

勃拉姆斯只好说,“好,好,可能还有浪头。可是是朝大海方向,还是沼泽地方向奔去,就是问题了”。

不论马勒的比喻多么有趣,世事不可能永远一个样式。再好的东西,也需要变化。比如希腊时代的雕塑,文艺复兴时代的油画,,,, 勃拉姆斯用天才延续了巴赫,贝多芬等创造的一个艺术,但一切都有自己的时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当马勒离开巴德伊舍的时候,他特地从勃拉姆斯的窗前走过。他看到勃拉姆斯有些老态龙钟地从炉子里拿出一个面包,一段香肠,走到桌前吃着午饭。马勒心里想,一切都归于此!也许他能领悟到,波浪也有最后一个!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4077-673211.html

上一篇:永远的勃拉姆斯(12)风云突变
下一篇:罗素:支配我一生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8 魏东平 罗帆 周华 陈熹 董明 朱艳芳 吉宗祥 黄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