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三火收到的第四个书评

已有 5363 次阅读 2012-8-1 13:22 |个人分类:专著与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书评, 中医养生, 食饮有节制, 食养之道

(三火:今天打开电脑,惊喜地看到刘艳红老师写的书评,情真意切,让人感动,呵呵,特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吃的历史、文化、理念与健康 

——读三火老师的《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

 

    科学网上已有三篇相关的书评了,武夷山老师的、王号老师的、以及陈安博士的。一般来说事不过三,可我还是得写。这里用了这个字,有不想写,但应该写之意。原因很简单,我的笔力不够,不敢写。尤其以上三位老师出手之后,更不是随便可以写的。但我仍要写。主要是想通过写此文,来表达到三火老师的感激之情。

    写此书评,自然离不开谈中医。以上三位老师都是这样。陈安博士更是只谈了对中医的看法,我都怀疑他是否读了此书。我就不另辟蹊径了,也先谈谈我的中医观。陈安博士认为,“就像我国其他学科没有进化到近代科学一样(包括数学这类完全自然科学的东西,我们都没有形成理论研究的风潮),中医也作为一种经验医学流传了下来,但是没有打通我所说的“从原则性机理到原理性机理”这一关键步骤,对于疾病的内在规律认知还不够深刻,这样,尽管它在操作性上有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却没有形成一套现代化的治疗流程。”对此不能认同。科学到底是什么?人类在机械的科学道路上还要走多远,有多少人假科学之名行欺名盗世之实,又有多少人为了这个莫名的科学而耗尽一生。科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宗教。中医的精道之处正在于辨证施治。随着病情的发展,加一味减一味,加一点量少一点量,找不到这味药可以用另一味药来代替,其中的精妙不可言述。医者在这里起的作用更是不可机械地定量。如果中医抛开医者的“察言观色——望闻问切”,还会是中医吗?

只要是中国人,骨子里就应该浸润了中医的药味。当年姚明在美国NBA受伤,小些的伤不自觉就会去贴跌打损伤的膏药,而美国人对此大惊小怪,就差把这个看成巫术了。在中国人眼里,多自然的一件事啊。去乡下的婆婆家,瓶瓶罐罐里不知都泡些什么东西,反正都有说法,都不贵,一点小毛病自己就调理了,哪里用什么大夫。朋友的一个妹妹,天生的白血球少,多年来一直吃乡下的一个老中医给开的中药维持正常的生活,结婚生女,什么都没耽误。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自己身上就有许多,不细说了。说一个偏方吧。偏方是中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部分。我这儿有许多小方子。这里写一个最不可思议的。这个小方子是母亲告诉我的,自己试过,非常灵。但说出来要被人笑话的。我就大着胆子写出来。一定会有人笑,有人质疑,也希望有人会拿来试。这个小方子是治疗疖子的。身上如果长了疖子,用肥肉抹上白糖,覆在疖子上,看情况酌情换新的,会把疖子中的毒气或脓液拔出来,然后收口最后愈合。整个过程不会有什么痛苦,西医处理的方法就是开刀,放出脓液,最后清理疮面,抹消炎药。整个过程非常疼。

关于中医不多说了。说说为什么要感激三火老师。从2010年开始,三火老师多次为我问诊,开药。我是个能喊能叫的人,有一点不舒服从家里到单位,没人不知道,直到最后喊得科学网上的朋友也晓得到。三火老师会帮我分析,告诉我什么药对症。就是在前些天,我还找三火老师问诊了呢。但我至今没见过三火老师,感激之情一直无从表达。三火老师的医术仁心让我对三火老师的书有信心,一次订了几本,当成礼物送给朋友们。现在中医多受诟病,原因不是中医本身,而在于医术仁心打了折扣。看过中医大夫,开药前先问我做什么工作,然后一周开的药得三百多元。还得他们给熬出来。我问有没有可以代替的中成药,回答我说没有。怎么可能没有!所以轻易不敢看中医。

这个开场白未免长了些,该写书评了。《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是三火老师的医术仁心凝结而成。将普通再普通不过的吃,写出历史,写出文化,还写出道理与健康,没有点功力很容易就成地摊上的降价书。而三火老师的书可以摆在书架上,向朋友推介。一个小小的蒜臼,三火老师就用不长的篇幅,写出了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及其意义,读来不免想,原来是这样。

三火老师的书更多地在传递一种理念——节制。吃除了本身具有的简单的生理意义外,现在被国人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吃自己没吃过的,吃别人没吃过的;别人那样吃,我这样吃;别人吃地上的,我吃天上的;别人吃死的,我吃活的;别人吃养殖的,我吃野生的;别人吃肉,我就吃那么一点点翅,从这些不一般的吃中,得到某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如此一来,由吃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因此三火老师的书从始至终告诉大家的一件事就是吃要节制。在些基础上再来谈养生的问题。

书中将五脏六腑的运化、酸甜苦辣咸的入与用、春夏秋冬的寒热温凉,加上小故事,一一讲来。关于各种食材的性状可以拿来当参考书用。

我想给三火老师补充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地取材是根本。随节气的轮转,吃些应季的食物也是需要记住的。去年六月,我上了一次火,胸闷气短,想当然的以为萝卜可以清肺,就买来当水果,大量地吃,结果三火老师告诉我那是秋天吃的,我六月份吃只能越吃越坏。有些食材,早晚吃效果还有不同呢。我们冬天受寒了,经常在晚上回到家里后冲碗姜汤喝。婆婆知道后,告诉我们姜早吃人参晚吃砒霜。当时我没听进去,后来在别处看到有人也这样说,才重视起来,当然其中的道理我还不太明白。不过老人的话先听着吧。

中医食疗养生的话题不是一本书可以穷尽的。但三火老师的书是重要的,是值得推荐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503-597910.html

上一篇:大爱中成药之八——川芎茶调散
下一篇:九寨之行(二)

29 刘立 迟菲 蔣勁松 赵宇 刘艳红 武夷山 杨正瓴 平文丽 肖重发 翟自洋 王春艳 马锡明 黄锦芳 陈安 胡想顺 曾新林 王号 吉宗祥 柏舟 陆俊茜 李土荣 苏德辰 陈筝 严少华 zhanghuatian ddsers zzjtcm xqhuang FloatingRo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