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自主招生该从招收博士生开始 精选

已有 5275 次阅读 2010-8-20 17:40 |个人分类:教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博士, 导师, 硕士, 招生, 自主

几天前浏览网上一段视频,说的是深圳的自愿献血制度效果很好。这勾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些资料:说的是当时调整献血制度时,有人担心一旦“自愿”出台,大家都不愿意怎么办。所以像北京、上海等重要地方继续采用“计划为主,兼以自愿”的方式,而深圳由于是特区,可以搞试点,采用纯自愿方式去运行。十多年过后,北京、上海等重要地方仍然是非常缺血的地方,而且由于计划而摊派搞的人们怨声载道——其实不是人们不愿意,而是这种“被控制”而剥夺高尚的思想觉悟的方式实在令人生厌【就像大灾难来了后许多人“被捐款”一样】;相反深圳的情况非常之良好,虽然俺不知道算不算不缺血城市,但最起码比这些重要地方好的多。这说明什么?因此俺得出一个结论:请不要低估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觉悟!【没有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只是用来说事儿而已,可能有不太准确之辞

再举一例,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开始实行“联产计酬责任田”制度,即俗话说的“分田到户”。撇开其它的不说,但说劳动积极性,那是绝对极大地被调动起来。为什么?这是由中国农民的小农思想决定的(小农思想在中国可不是只有农民拥有哦!)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包工快,日工磨,自留地出好活儿!”分田到户之后,责任田也成了“自留地”,相当于都是给“自己”干活,所以积极性来了、卖力气啦!因此俺得出第二个结论:与自己的收获有直接关系时,小农思想是可以调动积极性的!

于是,俺联想到每年的博士生招生。中国人喜欢考试,什么事都愿意依赖考试,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自古以来,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相对来讲考试还是最公平的一条路,所以无论何事一考了之!但有些事儿,仅靠考试绝对是不应该的,比如博士招生就是。绝大多数“不按套路出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说实在的,于公于私他们根本没有必要拥有一张博士文凭,仅仅是为了徒有虚名而已——其实也是一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封建思想在作怪。这些人的存在搞坏了博士招生的规矩。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儿,有一套规矩或法律法规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虽然不能说没有不守规矩的老百姓,但是绝大多数坏规矩者不是老百姓,也不是执行规矩的人,而是制定规矩之人。

博士是干什么的?博士是要真搞科学研究、搞创新的,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献身精神的人!既要有本事,又要有兴趣,更要有天赋,应该不是可以用钱、权可以交换的东西。招收博士、培养博士,往大里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但现实是一个个个体——博士生导师在做工作,所以招收博士的最终决定权应该归还导师本人,因为导师可以最能搞清楚要招收的学生是否达到他的要求,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比如“分田到户”。那招生单位管什么呢?当然是博士毕业生的质量,而且这还是一开始“转型”时的职责,当走上健康之路之后,只要与国际接轨即可,其它一概不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迟早要与国际接轨,转型时都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因为怕出问题而不做,另外还不一定会出问题,比如“献血制度”。

当然,如果某些/位博导就喜欢招收X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难道现在不也是有一些X长“考上”博士、“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吗?另外,如果这些导师真能把这些X长培养成货真价实的博士毕业生(包括德行哦),甚至“弃官从学”了,那我们的博士教育事业不更就蒸蒸日上了吗,何乐而不为呢?

培养一个博士,无论是国家还是培养单位都要花费很多钱的,导师又要花费很多精力,所以一定要培养于公于私有实在用处的博士,所以对于那些肯定没什么实际用处的Y长就别凑热闹了吧?要不建议花点钱给培养单位,要个荣誉博士算了,荣誉博士比假博士好多啦!这样国家、单位与导师可以省出很多钱财与精力培养于国于民有用的博士,顺便可以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何乐而不为呢?

自主招生是一种灵活的招生手段,应该是招收考试成绩不一定名列前茅,但综合素质强、具有潜在发展前途的优秀学生的方式。抛开消极因素不说,但从积极意义上说也不应该从高考入手改革招生制度。因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区别,近30年来的各地高考状元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已经非常清楚的说明问题。因为我们的选择标准不合适,高中毕业生的变数特别大。难道撞了南墙也不知道回头、还要沿着老路继续探索吗?另外中国现行的大学生招生与培养是脱节的,招生是招生办的事儿,培养是学生处与教务处的事儿,无论谁也不可能做到“谁培养谁招生”。而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则可完全做到,而且经过大学、硕士阶段的磨练与大浪淘沙,能够继续攻读博士的精品肯定很多、而且变数较小(至于挂名导师问题俺认为属于“学术不端”,不在此列)。

还有,虽然说现在还不能保证正常攻读博士的人不把“博士学位当跳板”去走仕途之路,但“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由来已久,也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改变过来的。但如果把博士培养机制慢慢捋顺了,也许不太远的将来的某一天,所有攻读博士的人都怀着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跻身于这个并不能升官发财的领域,也未可知啊,哈哈!

如果博士招生捋顺好了,咱们再来捋硕士招生,到那时,大学的自主招生才可能顺理成章走入正轨!这是倔人的小见识,漏洞可能很多,请大家批评指正!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745-354778.html

上一篇:记2010年一次接受学生记者的“采访”
下一篇:培养学生是目的,课题只是手段、途径或载体

10 曹俊兴 武夷山 曹聪 牛登科 吕喆 金小伟 苗元华 李志俊 耿文叶 王中亚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