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海归 救国 汉奸 卖国贼

已有 4478 次阅读 2011-2-18 15:33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海归, 蒋介石, 汉奸, 救国, 卖国贼

孙中山是海归,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责任感,少时学习医学,但结果发现,医学只能拯救一个个同胞的身体,中国仍然积弱,必须拯救民族的灵魂与思想,因此弃医从政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

鲁迅也是海归,同样东渡日本学习医学,在痛苦中体悟到,只有挽救国民的灵魂才能最终拯救中华民族,是故弃医从文,写出了许许多多的寓意深刻的雄文。

汪精卫与蒋介石都是多事之秋的中华帝国的海归,也都是为了“救国救民”回到了中国,可是他们的回国创业史就是整个民族的灾难史,也是祸国殃民的个人奋斗史。

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汪精卫被举为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国民参政会议长,党、政权势均在蒋介石之下。12月潜逃越南,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19395月,汪精卫等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回国后于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伪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宣布“反共睦邻”的基本政策。12月,与日本特务机关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以出卖国家的领土主权为代价,换取日本对其成立伪政权的支持。1940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194411月,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蒋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19319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陷入长达14年之久的日本军国主义的蹂躏,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抗日战争胜利后,与中共代表团在重庆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命令进攻共统区,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通过宪法。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1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45日于台北去世。

看看那个时期海归们的对话吧。

……《淞沪停战》使中国得到暂时喘息的机会,却引起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不满。19325月几个激进的海军军官冲进了日本首相犬养毅的家并将其刺杀。日本内阁随即改组,自此之后直到战争结束,日本政府一直由军国主义者掌权。19331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就在这一天蒋中正打开日记写下两行字:雪耻之记,已足五年,今年不再自欺乎。两天后他得到的消息是:山海关失守!两个月之后的19333月,日本借口国联一再干涉日军侵华,宣布退出国际联盟。1932129日,汪精卫在和蒋中正探讨如何应对“一·二八事变”的时候,汪精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南宋的秦桧遭到世人唾骂,可是我觉得秦桧也是一个好人。在国家危亡关头,总要出现一个讲和的牺牲者,秦桧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自己遭世人唾骂,却为国家换来和平,使无辜生灵免遭涂炭。秦桧的“救国”与岳飞的抗敌只是手段不同而已。蒋中正听了这话怒色说道:秦桧是地道的卖国贼,这是妇孺皆知的,怎么能同岳飞相提并论呢?

1933313日,胡适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他与蒋中正的一次会面。蒋中正表示,中国须有三个月的准备才能作战,而且还只能在几处地方用精兵死守,不许一个人生存而退却,叫世界人知道我们是不怕死的。在胡适看来,蒋中正说这番话貌似慷慨,却暴露出对日本的恐惧与内心虚弱。胡适在日记中这样感慨:这个国家在近三十年完全在国际局面下苟活,而且自以为是我们自己有幸存之道

他们可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人物,当时也是打着“救国救民”的旗号,可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带来了什么呢?今天的海归们,你们想过吗?你们知道当下这个国家最需要什么吗?你们到底能为这个曾经积弱的民族做出什么贡献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745-414147.html

上一篇:老师不应该抱怨学生“品行不好”
下一篇:历史关口——蒋介石日记1931--1945

7 李学宽 陈安 周可真 梁建华 林中祥 侯振宇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