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化放疗不当,癌症复发根源

已有 3853 次阅读 2014-9-24 16:4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几年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现已升任中国协和医学院院长)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际权威的《生物化学杂志》提出肿瘤干细胞新的“起源”说,认为化疗后普通肿瘤细胞演变成肿瘤干细胞是癌症难治的根源。这一研究结果可能对肿瘤治疗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癌症难治:由于干细胞的存在    曾益新指出,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是肿瘤发生和复发的根源。

在肿瘤放疗和化疗中,普通的癌细胞对治疗是敏感的,容易被消灭,但肿瘤干细胞就像韭菜一样,割掉一茬又会长出一茬,具有很强的耐受力,不容易被摧毁,如同“种子细胞”,会继续产生新的癌细胞。研究人员指出,正是因为肿瘤干细胞的存在,导致了治疗的失败。

在2004年香山会议上,曾益新首次提出癌细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基因组不稳定,它可演变成为各种各样的基因型,也是临床上所见的肿瘤异质性的根源。那些与干细胞表型相似的癌细胞能够耐受化疗和放疗,成为复发和转移的“种子”。

曾益新等的研究发现:在化疗中会使用DNA损伤剂,后者会加剧肿瘤细胞业已存在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加大产生肿瘤干细胞的可能性。他认为,由组织干细胞恶变产生的细胞可以称为肿瘤干细胞,而由普通肿瘤细胞因为基因组不稳定而产生的细胞应该称为“干细胞样肿瘤细胞”。

化疗后普通癌细胞发生蜕变     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鼻咽癌中确实存在有生长能力特强、能抗拒化放疗的干细胞样癌细胞(2006年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他们把来源于单个普通肿瘤细胞的单细胞克隆,用紫外线照射,或用化疗药物处理,结果发现能明显诱导干细胞样癌细胞的产生。这提示,DNA损伤所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完全可导致普通肿瘤细胞变成干细胞样癌细胞的。

研究人员指出:在肿瘤中,DNA损伤剂有可能一方面消灭癌细胞,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基因组不稳定性,诱导普通肿瘤细胞演变成干细胞样更凶险的癌细胞。

癌症治疗策略要调整     曾益新指出:如果这一学说最终得到证实,那么治癌策略也要相应发生改变。比如在抗癌中,要注意维护基因组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预防普通癌细胞向干细胞样癌细胞演变;化疗药会导致DNA损伤,需重新评估化疗对于癌症治疗的长期作用,特别是谨慎对待DNA损伤剂的使用。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

其实,曾益新教授是从细胞动力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临床上,人们早就注意到诸如乳腺癌、肠癌与卵巢癌等,第一阶段治疗时,化疗次数越多,效果经常适得其反。不仅5—8年后“二次癌”几率大增,而且,1—2年内麻烦不断。不断复发转移,短期化疗效果尚可,但越到后来,化疗效果越差。诱导一般癌细胞(通常恶性程度不很高)蜕变为原始的肿瘤干细胞显然是其重要机理之一。而肿瘤干细胞的“变异”及“繁殖”能力超强。因此,后续的化放疗如同拍“皮球”一样,效果越来越差。可见,无论从临床,还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角度,人们对于癌症的治疗,都需好好反思反思。一味的“征服”模式(化放疗),显然利弊难说。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00-830459.html

上一篇:幸福和厄运的辩证法
下一篇:知足者长寿

4 白桦 王桂颖 梁光河 yanan201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