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glaci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jglacier

博文

井冈山-水口景区彩虹瀑布

已有 4093 次阅读 2011-9-14 07:4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朋友, 井冈山, 彩虹, 华文楷体, 参观

彩虹瀑布

零三年夏天,工会组织同事到井冈山学习参观, 往返约一周, 余有幸前往. 返家后组织过一些文字, 散落在不同时期的材料中. 今偶拾一段, 供朋友批评指正

----------------------------------

井冈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其景观质量自有其独特之处.自然景观当以瀑布为典型, 尤以水口彩虹瀑布印象最深.

七月十五日午后, 入水口景区向东南, 循小溪右岸公路下, 过石拱桥, 沿左岸石板路, 步移景异. 渐入密林中, 谷幽境绝. 时有不知置身何地之感, 惟闻水声潺潺. 有童心未泯者赤脚戏水于溪中. 前行数百米, 小径突变陡峭. 路侧古木参天, 隐天蔽日.环顾四周, 曲枝虬干之上更添松萝点缀, 令人顿生阴凉之感. 拾级而下, 渐闻水声.历经数个拐弯, 前方见一亭子. 转至亭前, 豁然开朗.对面高处林木掩映, 中有一坳口, 流水从中轰然下泻, 即为彩虹瀑布.其名采自郭老诗句. 由亭观之, 水分两派. 右侧水量极大, 汹涌奔流如柱, 直插涧底, 其势蔚为壮观. 左侧如帘, 轻灵潇洒, 如练如纱, 在崖壁上几经迭宕, 最后没入崖下一泓碧水. 再循涧底辗转而下, 过一险滩, 呈溪瀑状下泻于丛林中.

自亭拾级而下, 但闻奔涧鸣雷. 林木荫映, 三面翠崖环绕, 真乃山峡中奥境. 越护栏下至溪边, 有一基岩岩坎.基岩者, 原始有根之岩石也. 流水在此束紧, 宽不盈尺. 上下景观迥然有异,对比鲜明. 上方一潭碧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 往下为险滩激流, 一泻数十米之外.上下观之, 一动一静, 意趣横生. 从岩坎处涉溪至右岸, 进抵瀑下碧潭, 匍匐巨石间, 时有滑坠之感. 瀑布下坠呈水滴飞珠溅玉, 从天而降.细微者随山风恣意飘洒, 如雾如烟.仰面观之, 不时有雾水迎面, 令人暑意全消.两侧陡壁森然, 其上青苔覆盖.其生境有赖于此地特殊水文地貌条件造就的小气候. 置身其中, 真可谓乐而忘返! 侧倚巨石, 由谷底向上观之, 瀑布自顶端平坠而下, 与岑参描写秦岭石淙的情境何其相似:

崖口悬瀑流, 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 傍村终日雷.

逗留约一小时后, 循原路拾级而上.再从亭上俯视谷底游人, 宛如井底之寸人豆马, 蠕蠕下动.于此作壁上观, 颇为有趣. 再沿石阶上约百米到售饮料处. 进抵路口, 右即为来时小路. 循左侧小路西行约五十米, 到一基岩岩坎, 高出溪水二三米.形如墙坯, 又如“脊背”.其左侧临空, 往下即彩虹瀑下之深潭, 然因树木掩映, 并不觉险;右侧临溪, 潺潺流水自西北来, 至脊背处突然右转, 向西南而去.沿脊背向西南行约二十米, 至围栏尽处, 小溪流过多个跌水、浅滩.向南绕过脊背, 从陡崖向下飞泻.适逢今夏雨水不丰, 从卵石滩涉水到右岸巨石.小憩片刻, 环顾四周, 自感风景不错.山本静水流则动, 石本顽树活则灵.此处山水石树, 件件称奇.向上游望去, 浅水低峦尽显柔媚、和谐、安静、秀雅, 令人轻松愉悦. 向下游看, 高山深谷之粗犷、激荡、刚健、雄伟, 让人惊心动魄.脚下, 潺潺流水越过岩面之后以一泻千里的气势奔涌而下, 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壮观.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故水得山而活, 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这实际上是说地貌和水文要素在风景构成方面不仅非常重要, 而且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

“脊背”所在不失为赏景佳处,顾盼之际, 一切尽收眼底. 彩虹之奇、险、秀、幽, 当不亚于黄果树瀑布. 惜小径荒芜, 大抵游人不常来此. 然若欲查此瀑之成因演化, 此地陈列着如干重要线索,当为考察重点. 据短暂的观察, 初判彩虹及其他瀑布、跌水成因大多与岩石抵抗流水侵蚀的能力差异有关.相对坚硬的基岩常常成为河流中的岩坎.上方水流相对平缓;下方则形成岩滩、跌水和瀑布. 彩虹瀑布上方为一套较为坚硬的板岩. 此为瀑布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据现有地貌证据推测, 早期瀑布上下游都在同一方向上.当时西北方向来水从现在的“脊背”处下泻, 直接落入崖下潭底.由于溪水来向与坚硬岩层的延伸方向并不垂直, 受岩坎的阻挡朝西南(锐角方向)偏转.瀑布的“头部”随之向西南偏移, 其幅度相当于从现今“脊背”到围栏尽头的距离, 约二十余米.此“偏移”造就今天所见之独特景观:流水从西北方向来, 然后转向西南, 从岩坎向东南方向下泻到河流右(西南)岸岩壁.故从瀑下谷底只能看到流水从西南侧岩壁上方往东南平坠而下.

 2003-9-5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297-486146.html

上一篇:滇西考察--鹤庆石宝山
下一篇:新疆考察--喀纳斯湖散记

4 朱晓刚 马峥 王春艳 蔡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