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简论地学研究中的科学研究方法

已有 3732 次阅读 2012-4-15 21:38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学研究, 地学, 方法论

地学研究的对象——地质体,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极其复杂和漫长,目前科学工作者通过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对已观测到的现象进行研究,试图揭开某些地质现象的形成过程机制,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某些地质现象是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的,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风化、剥蚀等自然界的改造过程,根据目前看到的现象反推其历史形成过程确实困难,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于是乎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从某种程度上说“地书”比“天书”更难读懂。

其实这些现象的实际成因只有一种,但限于人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所提出的观点确有多解性。举一个例子,在构造地质学研究中,有一种半开玩笑的形象说法,叫做“小构造吵吵闹闹,大构造胡说八道”,这就是人们认识水平多解性的直接反映。

你的研究结论是否是科学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根据观测、试验、测试、实例数据等可进行重复性验证;(2)对于人们争论的问题能够给出科学合理的统一解释。

有时,每个人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在事实真相大白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正常的。

不要天真的认为,教科书上写的、高影响因子杂志上发表文章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直截了当地说,这些观点或者全错了,或者有些正确,有些错误,这都是当前科技条件下人们认识水平的阶段性反映,只是某些人暂时的认识而已,或许与终极真理无关。举例来说,从1804年以来,国际上对于黄土的成因存在两种学说[1]——“风成说”和“水成说”。而已故的刘东生院士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这平息了“风成”“水成”之说,为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的完善,人们对某些问题理解程度的提高,彻底谬误的认识会被自然淘汰,部分错误的认识会得以纠正和完善,人类总是在不断的失误过程中通过纠错前进的,真理就是这样找到的。

不要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试图用已有的认识“盖棺定论”,这不符合科学态度。在真相浮出水面前,有益的学术争论值得提倡,但把不成熟的、有争议的观点和认识强加于人,恐怕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我始终认为,实践或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各位童鞋们同意否?

 

参考

[1] 刘东生:超级老人 黄土之父

http://qjwb.zjol.com.cn/html/2008-03/17/content_2104901.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559640.html

上一篇:介绍位于川滇地区默默无闻的得荣地震区
下一篇:重正化群理论及其岩石破裂过程研究应用

9 孙根年 李双双 孙强 苏德辰 黄天明 王善勇 申艳军 陈远川 lichunhui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