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当雄地震区的发震模式分析

已有 3457 次阅读 2014-6-14 20:09 |个人分类:强震预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当雄地震区, 发震模式

当雄地震区地震构造图示于图1。鉴于近期我们对强震孕育周期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必要从孕育周期角度重新审视该地震区的地震趋势。


1 当雄、洛隆与墨脱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该区曾发生MS7.0级地震5次(表1)。根据以下分析,该区已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孕育周期,目前处于第二个周期距大(巨)震临界点不远的状态。

1 当雄地震区MS $\geqslant$ 7.0级地震事件

编号

日期

纬度,经度(°

震级

震级类型

参考地名

1

1411-10-8

30.10,90.50

8.00

MS

西藏当雄西南一带

2

1908-8-20

32.00,89.00

7.00

MS

西藏奇林湖

3

1934-12-15

31.30,89.00

7.00

MS

西藏申扎东北

4

1951-11-18

31.10,91.40

8.00

MS

西藏当雄附近

5

1952-8-18

30.63,91.52

7.50

MS

西藏当雄东北

第一孕育周期主震事件

在该周期,发生了1411108当雄西南Ms8.0级地震。通过第二周期大(巨)震间的力学联系分析,表明该震可独立发生,不需参与第二周期大震的孕育过程。这说明1411年当雄Ms8.0级地震是一次主震事件。由于该周期地震目录数据严重缺失,难以根据我们的理论进行该巨震的孕育过程分析。

第二孕育周期震情分析

1411年当雄Ms8.0级地震发生后,直到1533年该区才重新有文献记载的地震目录数据,故只能认为第二孕育周期约从1533年开始,实际日期应更早。

根据顾功叙等(文献略)提供的地震目录,1951年和1952年发生在当雄的两次地震分别为Ms8.0级和Ms7.5级,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这两次事件都为M7.7级。这两次地震震级定为多大较合理呢?

张德成等(文献略)曾将1951年当雄Ms8.0级地震烈度与新疆富蕴Ms8.0级地震烈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论从形变带的长度还是从极震区的面积,当雄地震都小于富蕴地震。该作者仅认为其原因是由于当雄地震震源破裂速度较慢造成的,未怀疑过该震震级测定的准确性。我们的下述分析(图2)表明,若1951年地震定为Ms7.8级,则1952年大震发生前的临界CBS值能被较准确地预测;若1952年大震为Ms7.7级,则目前该地震区的CBS监测值已大大超越临界值,预期中的大(巨)震事件早该发生了,而实则不然。这意味着若将1951年和1952年当雄地震分别定为Ms7.8级和Ms7.5级合理。

2示出了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大震事件的力学联系,根据1908820西藏奇林湖地Ms7.0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9341215西藏申扎东Ms7.019511118日西藏当雄Ms7.81952年当雄Ms7.5级地震。显然,1952年当雄Ms7.5级地震为第四锁固段在膨胀点处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当演化至峰值强度点时,应有大(巨)震事件发生。

根据我们对历史地震震例的分析,该区有如下两种可能的发震模式。

大余震模式:当雄地震区可能与古浪和花莲-台东地震区历史大震孕育过程类似,若此推理正确,则5年内当雄地震区将在北纬30.91°、东经91.32°发生一次Ms7.3级左右大余震,该震发生后第四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待余震活动结束后,第三轮孕育周期将开始。

主震模式:当该地震区演化至临界值1.07E+09J1/2时,将在北纬30.91°、东经91.32°(震源深度10~18km)发生一次Ms8.0级左右地震。截止到201439,该地震区当前CBS监测值约为9.84E+08J1/2,距临界值仍有一段距离,故预测发震时间窗口为中长期。预计主震事件发生前该区还将发生Ms7.0级左右的foreshock事件。若预期中的foreshock事件来临,则主震事件将在1年内发生。

1952年当雄Ms7.5级地震发生后的地震活动性判断,主震模式成立的可能性大。

 


2当雄地震区1533-2014.3.9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4.75级地震事件;为使图件清晰,1800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上述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803377.html

上一篇:创新,不能流于形式
下一篇:玛多-阿坝地震区经历了几个孕育周期?

1 YanCivil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