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wchen

博文

诺奖的累积效应让我们难上加难

已有 14925 次阅读 2017-10-7 13:47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奖, 累积效应

一年一度的3大诺贝尔科学奖已经尘埃落定,又一次与我们中国科学家“无缘对面不相识”。本文不讨论争议较大的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只讨论生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这3个较为客观、争议较少的诺贝尔科学奖。除了2015年,屠呦呦先生一鸣惊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具有中国国籍的科学家在诺奖舞台上的表现还是凤毛麟角。

就算上所有的华裔科学家,从1957年杨李获得诺贝尔奖以来,60年来中国人获得诺奖3大科学奖项的共有9人,占比约2%。以世界20%的人口,获奖比例不到2%说明在超顶尖级科研上面,近60年来,我们还暂时处于劣势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不够勤奋,失去了创新力。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战乱不断和冷战以来的闭关锁国等多种因素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其次,诺奖的名额太少,确实太难拿了。尤其是,长期以来的发达国家获得诺奖的累积效应,导致我们得诺奖要难上加难。

首先,得诺奖的概率实在太低。以诺奖3大奖项中较为偏门的物理学为例,全世界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博士、教授等研究人员,至少有30万。每年获奖人数不超过3人,比例低于10万分之一。其他2大奖项,获得诺奖的比例更低。所以,不得诺奖很正常,得了诺奖很反常。诗仙李白曾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我辈学人更伤怀:诺奖之难,难于过蜀道。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科研最近这些年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每年都能取得若干项诺奖级成果。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诺奖级成果的数量还是太少了一点。

其次,美国诺奖的累积优势实在太大。为什么美国得诺奖是常态?为什么美国获得诺奖一骑绝尘?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很大的累积优势。目前在美国工作的诺奖获得者有几百人(据说有300人左右,占全世界的70%):他们最了解学科前沿,他们有最好的设备,他们有最好的学生,他们有最多的资金支持,与他们合作、受他们影响的科学家更多。所以,以他们为核心,每年都形成了很多诺奖级成果,以百项为量级,远远大于我国诺奖级成果。

最后,在诺奖评选的各个环节,我们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一般都是诺奖获得者提名诺奖,我们在此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一般都是诺奖获得者评选诺奖,我们还是处于明显劣势。除了美国,英德法日等国的诺奖累积优势也很大,他们每年获得诺奖提名的人数不少,获奖的概率也不低。反观我们,没有人提名,没有人投票,诺奖名额太少,诺奖级成果太少,确实很难中诺奖。

   总之,在近期,我国科学界最好不要对诺奖再抱有太大希望了,因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诺奖是一个高端的概率极小的科学游戏,我们不参与已经很久了,我们能参与的人又太少,想要翻身,谈何容易?抚今追昔,痛定思痛,也许,我们的最佳策略是不再过度关注诺奖,不再浪费大量时间对比、分析和思考诺奖。“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搞好研究工作,认真认真培养青年人才,切身取得科研实效,推动科学经济发展,暂时不得诺奖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假以时日,等我们的诺奖级科研成果与日俱增,与现有诺奖大国并驾齐驱之时,就是我国诺奖崛起之日。之后,再加把劲,“弯道超车,获得诺奖”将成为一种常态。    




2017年诺贝尔奖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940-1079495.html

上一篇:中国到底应该有多少所世界一流大学?
下一篇:马云的达摩院剑指高校科研的七大软肋

22 徐绍辉 李笃信 吴斌 姬扬 信忠保 迟延崑 汪晓军 徐耀 胡大伟 余文 吕健 武夷山 高建国 余洪波 杨正瓴 张明武 李月辉 戴德昌 hmaoi zjzhaokeqin shenlu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