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旺
诺贝尔科学奖颁发之后的冷静思考 精选
2023-10-6 12:36
阅读:8869

 今年的三大诺贝尔科学奖(生物医学、物理和化学)已经全部颁发完毕,我国科学家又一次铩羽而归。在我国科研人数排名全球第一、科研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近期高质量期刊论文又排名第一的情况下,这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尴尬。考虑诺贝尔获奖有滞后效应,一般都会在重大科学发现之后的20-30年。也许,20-30年之后,我国将迎来诺奖的井喷期。 

  经过40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尤其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大量的科研人员,据说接近千万级。还有很多的国家级人才,也有数万人之多。国家级人才代表我国科研界的杰出人才,相当于科研部队中的先锋队和特种兵。为了能帮助和促进国家级人才多出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型科研成果,我认为对国家级人才评选和评估应该给与三个灵魂拷问,到底有多少原创的科研成果?到底解决了什么重大科学难题?到底对世界科技有何贡献?这些东西,几页纸就行了,而不是看几十页的本子,几百页的支撑材料。科研成果也要破除繁文缛节,一个人的科研贡献一般用一页纸描述就可以了,好像诺奖获得者的贡献也就一两句话:发现了啥,有啥贡献。

对于普通科研人员来说,也要学习今年诺奖得主卡塔琳,在待遇很低、职称很低、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守自己的科研兴趣、坚持自己的科研方向,终于把冷门变为热门,守得云开见月明。孔子曰“不患人不知己,患其不能也”。普通科研人员不要在意待遇的高低,而要坚信,只要做出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不怕得不到承认。

国庆节快要结束了,我们可能还要继续做诺奖的看客。虽然普通人可以当看客,但是我们科研人员,尤其是国家级人才却不应当看客,而应自立自强,以科研创新和诺奖突破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诺奖得失,科研人员有责,国家级人才更有责。

在我国论文数量领先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要少发表改进型、应用型的研究成果,还有不少成果是“大炮打蚊子,为了应用而应用。这些成果虽然容易出,但是再多也是再一次证明提出该理论的西方学者的正确。如果科研人员都敢于挑战世界难题、勇于超越科学大家、坚持坚守科研方向,我们一定会引领世界科技发展,诺奖的爆发期也就不远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德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57940-14048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