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化学会上海办公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landahongmei Representative-Shanghai,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曾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现为英国皇家化学会 ...

博文

推荐CS3会议 (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ymposium )

已有 3546 次阅读 2011-7-10 12:06 |个人分类:化学新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国际会议, CS3

作为要步入科研殿堂的人,我个人认为,多参与一些国际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闭门造车,我们需要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而现如今,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国际会议也不在少数,多得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就下达了严格控制在华国际会议的总量的指示。对于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选择性的参与一些高质量的国内国际会议。我作为一些会议的组织和策划者,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举办一些有意义且对大家有吸引力的会议? 但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证明。

但在探索的路上,我发现一些好的会议也很乐意向大家推荐,与大家分享。在此向大家推荐CS3(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ymposium )会议。下面是摘录的对这个会议的北背景介绍。

2008年5月,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化学会联合各自国家的基金资助部门,在德国Assmannshausen召开了CS3组织的筹备会议,其宗旨是通过国家科学基金机构和化学会联合5个国家的化学家,面向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性问题(能源、环境污染、水资源、气候变化、食品与营养、健康等),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凝练出重要的基础科学前沿问题,并提出迎接挑战的研究思路,最后以5国科学基金会和化学会的名义,形成战略报告,提交给各国政府的科技政策制定部门,并面向科学家和大众,以引起广泛的重视,对科技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对科学家今后的研究方向产生导向,并吸引优秀年轻人进入这些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该系列会议的指导委员会由5个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化学部和化学会各出1人组成。代表中国进入会议指导委员会是基金委化学部副主任陈拥军研究员和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帅志刚教授。CS3将每年举办一次,5个国家轮流主办。

第一届会议于2009年7月23-25日在德国Kloster Seeon成功召开,其主题是“Sunlight to power the world (用阳光驱动世界)”,包含四个重要方向:光合成和水分解制氢、光伏电池、生物质的光转换、太阳能在能源的储存与运输过程中的应用。中国的参会代表如下:

中国
佟振合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CS3学术委员会成员
褚君浩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黄芳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 北京
李灿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
孟庆波教授,博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帅志刚教授,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中国化学会(CCS)联络员

第二届会议于2010年9月7-10日在伦敦成功召开,其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材料”(Sustainable Materials)。包含以下四个主题:(1)化石燃料替代材料,(2)绿色化学过程, (3)无毒害材料,(4)污染控制与转换材料;提出了六个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材料科学问题,即:能源转化与储存材料、新兴材料及其工艺、化学原料(feedstock)、稀有元素资源保护、生物可降解材料,以及与CO2减排相关的材料科学问题。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有:赵东元院士(团长)、江雷院士、彭笑刚教授、韩布兴研究员、朱利中教授、庄林教授和帅志刚教授。

第三届将在2011年的9月10-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化学让人类更健康。会议内容为:新病中的诊断、药物分子的合成、生物活性与天然产物的合成以及生命过程的化学机理等。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机会参与这个会议,但我觉得关注他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每一届会议结束后,他们都会出版中英文版本的会议白皮书。中文版本的可在中国化学会网站上免费下载:http://www.ccs.ac.cn/Journals/。第二届英文版本的可以在英国皇家化学会网站免费下载: 

http://www.rsc.org/ScienceAndTechnology/roadmap/sustainable_global_society/CS3_download.asp



https://m.sciencenet.cn/blog-595562-463482.html

上一篇:2011年世界500强之化学化工企业(Fortune 500 in 2011)
下一篇:通向未来世界的化学之路(chemistry for tomorrow's world)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