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q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qiao

博文

晚点的飞机

已有 4337 次阅读 2013-6-9 20:3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1989年的10月,从北京起飞,经过莫斯科到达柏林。宽体波音737载着我们在莫斯科降落的时候,飞机上的所有前苏联乘客为中国飞行员的熟练驾驶技巧欢呼,或者说是为安全着陆鼓掌。那次飞行,虽然过去了很久,因为是第一次乘飞机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迄今飞机上不可口的西餐、酸不唧唧的干白葡萄酒还让我回味。

后来回国探亲、再后来回国工作、再以后去德国和欧洲其他地方工作访问,来来回回的往返于欧洲和北京之间,飞机好像很少有晚点的。

但是到了1998年春天,我利用寒假又去了过去工作过的实验室工作了3个月,返回的飞机从杜塞尔多夫经阿姆斯特丹到北京。我记得为了这次旅行还专门买了一个硬壳旅行箱,结果临上飞机的时候,怎么也扣不严实。我用绳子捆好箱子,交托运后就去安检,随身还带了一瓶细胞。安检的时候,德国警察问我粉红色的液体是啥,我告诉他是细胞。当时的安检没有现在这么严格,警察很容易地就将我放行了。我在候机室等飞机的时候,听到喇叭里喊我,我没有理会。到该登机的时候了,机场广播说我们的飞机晚点了,又过了半个小时,机场通知说,我们到阿姆斯特丹的飞机坏了,要我们全体改签其他航班,我拿着票,和另一个要到北京的德国人一起,改签了经巴黎飞北京的法国航空公司的飞机。 我们只好又一次经过安检进了候机大厅。经过安检的时候,我还看到了我的箱子在传送带上,里面的东西还能看见……。

当时手机不像现在这么普及,互联网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我也舍不得花钱给家里打国际长途。等第二天到了北京已经晚点了8个小时,本来是凌晨6点的飞机,结果下午2点多才到达。到了北京结果根本找不到我的行李。法航的人让我出示我乘过他们飞机的证明,我下飞机的时候已经把登机卡扔掉了,飞机票是荷兰航空公司的。更要命的是我还帮一个朋友给他父母带了些礼品。正在我着急的时候,发现和我一起在杜塞尔多夫改签的那个德国人行李也没有到,我就和首都机场的工作人员说,让这个德国人给我证明是否可以。我又央求那个德国人证明我们是一起改签的。幸亏那个德国人愿意帮助我。法航的工作人员,是个中国女孩,承认了我乘坐了他们的飞机,给了我400元钱,说让我买双鞋,还帮助我打电话通知了我爱人。第二天,他们给我在北京的朋友打电话说行李到了,我拿到行李的时候,看见上面打了打包带,严严实实的。回家后检查里面的东西,啥也没丢。

这以后,再乘飞机,晚点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一年带老婆孩子去丽江旅游,回家的时候,在丽江机场整整等了8个小时。我们打扑克的时候,遇到了1983年演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那个香港演员黄日华。有个小伙子拿着登机卡让他签名留念,上飞机的时候,还和安检小姐商量留下了本该撕下的那一联。

前几天,我去厦门出差,去的时候,飞机晚点了一个半小时,回来的时候,候机口写得明明白白,准点登机。我暗自为回家顺利高兴,一起出差的朋友给他的司机打电话说让准时来机场接我们。结果我们准时上了飞机,机长却告诉我们,因航空管制的原因,没有起飞时间,我朋友的司机已经到了莘庄,接到我们的电话以后,他说先回家等我们的消息了。幸运的是在飞机上等了不到40分钟,我们的飞机就开始滑行准备起飞了。可是,很快就又听到广播说,飞机有故障,得地勤人员决定是否能够马上修好。飞机被拖到了修理车间,我们被告知说飞机需要大修。如果需要改签,请大家和乘务人员联系。我前面有个小伙子突然睡醒了,回头问我是不是到虹桥了,大家不禁莞尔。

 多数乘客选择了改签,乘务人员拿着我们的登机卡出去了一会儿,回来告诉我们,航空公司决定给我们换一架飞机,这样时间比改签要快一些。时间在缓慢的流淌,旅客们的耐心也在慢慢消融。终于有旅客向空姐提出机场办事效率不高,要求有说法的呼声了。

就在这个时候,新飞机的准备工作做好了,摆渡车也来了。我们大家依次又上了摆渡车。还有2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在空姐和安检人员的搀扶下,终于微微颤颤地下了飞机。让大家感动的是,摆渡车开到了老人身边,降低了车身,让老人上了车。

飞机终于起飞了。不知道是谁,中午吃多了蒜薹,一路上让我们忍受着含蒜薹味道的臭屁。一个半小时的飞行结束了,我终于在晚点3个小时之后安全抵达了虹桥。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6948-698069.html

上一篇:你见过红薯花吗?
下一篇:收到了罚单

8 王莲芸 曹聪 黄淑芳 陆俊茜 张玉秀 徐大彬 刘旭霞 陈小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