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gen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我的博客都是随兴而发,随便写点感想。随便收录、修改完善。写不写我的名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如果改了,还写我的名字,请通知我一下。

博文

教学评估中的极端学生评价:脑残,不抱希望

已有 4000 次阅读 2011-3-3 12:4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基因组, 研究生, 本科生, 选修课, 学生成绩

辛辛苦苦上了一个学期课。作为一名教师,内心中最在意的是学生的评价。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常说,最在意的是若干年后学生的评价。但若干年后,还能得到学生们评价,这可不容易。多数老师都被学生慢慢忘记了。若干年后,还能被学生记住的只有“大善”、“大恶”等具有极端特性的老师。
 
所以呀,我们这些普通老师,比较现实的还是看看学生的“即时”评价吧。去年下半年,我开了两门课:针对全校本科生的任意选修课《生命科学导论》、针对研究生的《基因组学》。学生成绩提交上去了,学生的匿名评价结果就对教师开放了。“浏览学生意见”,其实老师们不是浏览,是很认真地看。从上面,“你认为教师教学突出的优点是什么?”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心里美滋滋的。一行一行往下看,看到了“你认为教师的教学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意见来了,确实有些需要改进之处。看着看着,哇,来了一个网络常用语言“脑残,不抱希望。”
 
看到这一行,心里很复杂。但确实没生气,毕竟已经是人到中年了,确实比年轻时宽容了许多。我把这句评语看作是极端学生的评价,就像统计上的outlier异常值。
 
看看网络,就应该心平气和了,脑残这个词从Google竟然能找到约 34,600,000 条结果。各大论坛中充斥这类似用语。绝大多数情况下,脑残一词使用很不恰当,应该改成“脑子不聪明”。但为什么这么多人非要夸大化、用这种极端词汇呢?这么极端用词背后是否隐藏着说话人内心中极端愤慨的情绪呢?
 
呼吁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和谐社会”的社会科学学者们关注:社会上的极端用语和极端用语背后的极端情绪。
 
同时还要提醒有关领导和学者,评价我的那个学生是匿名评价,他/她完全可以放心地评价。但各大论坛都是实名注册,竟然也有那么多极端用语和极端情绪,说明什么?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772-418319.html

上一篇:手机影响大脑的确切证据
下一篇:诺贝尔奖得主的真心话

7 黄晓磊 廖聪维 孙平 余昕 张亮生 曹俊兴 贾利军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