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当好导师,有必要学点儿心理学 精选

已有 7553 次阅读 2012-4-15 19:45 |个人分类:为师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心理健康, 师生关系, 社会责任, 博导

人的健康分为身体和心理两个部分,所以才有身心健康之说法。

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因为有本能的反应,所以容易察觉。而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经常被很多人忽视。在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极为受到关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被认为是人生活当中很正常的现象和反应,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就如同人会感冒发烧一样。自己如果感觉不好,就得找医生瞧瞧,在医生的专业治疗下,尽快康复就结了。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然而,中国的文化却大不相同。人们几乎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如果说谁“心理有问题”,便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侮辱,甚至是人身攻击。而治疗心理疾病最关键的是必须自己承认自己有问题,才能及时地发现,并且配合医生的治疗。记得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个小节目,某男子被心理医生诊断出“有些(小)问题”。那个男子断然否认,并信誓旦旦地说,如果我(的心理)有问题,那么有问题的人就太多了。其实,自己有病不能及时地得到医治,受害的是自己。不去正视自己心理健康出现的小毛病,事实上是一种愚昧无知。或许一些小毛病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控制,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很多年以前,参加过所里举办的一期研究生导师培训班。期间,讲课的有位来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老师,做了一个关于心理学的讲座。当时虽说是听了,但并没有太往心里去,引起高度的重视。总是认为,学生出问题只是个别情况而已。十多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经历的事情多了不少,面对当今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愈来愈感到重视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懂一点心理学知识对自己健康地生活与工作颇有益处。

 当导师,工作压力很大。要去竞争研究经费,经历各种各样的考评,项目交差,国际同行竞争,自然有时会出现焦虑和急躁。坏脾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很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到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懂一点心理学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适时进行调整。自己看看工作之外的闲书,与朋友打打电话或者喝茶聊聊,写写博客,将心中的郁闷和苦恼发泄出来,找回失去的快乐,健健康康地回去面对工作。说到底,无非是放弃对名利的追逐。淡薄了那些身外之物,不与他人攀比,自然就会心静下来。有必要让自己经常地进行“静心”调整,放慢节奏。少发几篇论文,没什么了不得的。

 时下当导师,如果做到称职、专业,其实也是满有挑战的,并非仅仅是学术水平高低的事儿。比如说,“因材施教”就挺难的,不容易做到位。当今的N零后学生们,从应试教育一路走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加之在浮躁功利的大环境下,面临家庭生活、就业、学位、爱情等错综复杂的压力。压力稍微大一点,便不适应。传统的价值观念,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代表一切都好,忽视对心智成熟的培养和应有的关注。

科学研究本身就充满挑战,这原本就是其固有的特性。获得学位本身,也必须经历诸多学习与训练环节的历练与磨难,自然不会一帆风顺。另一个误区是只要入门,就能拿到学位。明明自己不是那块料,却也不甘于急流勇退。学生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敏感、焦虑、偏执、猜忌等(这些都曾经历过)。当导师的,如果能够及时对这些问题有所反应,及时地与学生交流沟通,调整自己的“培训”计划和研究目标,也包括及时地与学生家长(属)或者心理专业人士沟通,可避免问题向反方愈走愈远。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是负责任的。当导师,别光忙着整天抓钱,想着往上爬,留点神在你的学生身上!善哉,善哉!

 

学点儿心理学,关注自己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绝不是可有可无!

 

相关链接

 应试教育产出英才的软肋

师生关系的n个层次

给学生们调整过助学金之后

博士毕业,不应该是按年头来的

 博导不导,谁来问责?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m.sciencenet.cn/blog-63234-559592.html

上一篇:飞机上经历的两件小事儿
下一篇:管窥:做学术人当具备的能力

21 张宝兵 赵斌 吕喆 冯睿 陆明洋 齐云龙 张天翼 陈筝 谢玉江 李志俊 段庆伟 黄林科 刘安金 夏卫生 汪育才 苏力宏 王军强 王亚娟 ced ljxm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