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丹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xd1981 以文会友坐而论道 以诚相待肝胆相照

博文

老博客搬家之五——我看SCI论文

已有 5074 次阅读 2009-8-28 14:50 |个人分类:我爱真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我们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年代,身边的事物都在快速变化着,以寻找适宜自己的形态,高校也不例外。在中国的高校诞生之初,教师们都兢心于学问,产生了一批大 师,虽然那个时候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是凭借着民族精神的支撑,研究在点点滴滴间也有所成就。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里也产生了分流, 学者型商人抑或商人型学者大行其道,一时间名利双收,精彩纷呈。近年来大家忽然意识到,在物质生活丰富以后,也许我们离真正的科学研究越来越远了,高校在 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甚至忘却了培养大师,一流的学生都程式化为产品,一流的智慧都流向了商业。于是学术回归的声音在高校响起,从国家到学校都采取了 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大多渗透着浓厚的商业思维,但毕竟我们开始行动了。

    南京大学最先将SCI论文作为指标来考核教师的业绩,并籍此快速提升了学校的排名,于是大家一哄而上,将SCI追捧成了学术界的一般等价物,大有开谈不说 SCI,读尽诗书是枉然之势。相对于别的学校,同济的行动是相对比较慢的,缘因于在同济求真务实的传统面前,SCI还是显得有些虚妄,同济人更关心的是实 际问题的解决。但是无论如何,日渐下降的学校排名是再现实不过的,同济的SCI改革也悄然兴起,并且一度引发了科研还是工程的讨论。然而我却觉得,科学和 工程并不应该在讨论中成为对立面。对于工科类学科,工程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契机和载体,其间的关键是在工程之中追求创新,这种创新当然可以通过论文等形式表 达出来。我们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是大量重复性无创新的工程工作,这些应该交给设计院或者事务所;其二是科研成果的形式缺失,创新之后不写论文没有 专利,特别是不写英文论文。

    当然这种对于论文的追求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来到美国之后发现,美国人对于SCI的追求决不亚于中国人,虽然他们嘴上对中国大学 里基于SCI的评价指标嗤之以鼻,但是骨子里对论文确实十分的在意,说起来颇类似于当年封建帝王所奉行的“外儒内法”。当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育,也许他 们的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一些。首先,为了减少外界的误解,他们对于论文的追求大多并不明确体现在制度内,评价体系中只是采用相对模糊的描述,譬如说“学术水 平”,评审专家对于学术水平的评价当然是基于论文的;其二,他们的体系更加细化,并且更加体现出对质量的追求,譬如说现在国内大多数学者还沉迷于论文的篇 数,美国人在此基础上更追求论文的引用特别是实质性引用;其三,现行的国际期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壁垒,会对特殊的研究者倾斜。我就遇到过一位著名的美国 研究者,演讲的时候自豪地宣称自己投稿过很多论文,从没有被decline过。这位学者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但是我想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三点:第一,这位研 究者是很追求论文的,他认为没有被拒稿是很大的荣誉,籍此说明自己论文的质量;第二,这位学者周围必然有很倾向于他的壁垒,须知学术界不可能没有异样的声 音;第三,这位学者在开创性工作方面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最新的idea很难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天龙八部》。《天龙八部》里面最强的武功应该是易筋经,能练成的人很少。原因只有一个,易筋经的修炼有一个独特的法门,就是整个过程 中不能想着自己是练武功,否则就会失败。我想也许写SCI也是这样的,只有不为了SCI而SCI,才能写出最好的SCI。




https://m.sciencenet.cn/blog-642-251979.html

上一篇:老博客搬家之四——我的硕士论文致谢
下一篇:老博客搬家之六——美国的酒文化

4 孙学军 张星元 吴飞鹏 盖鑫磊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