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吴瑞基金会回答有关申请吴瑞奖学金的问题

已有 4871 次阅读 2012-2-29 16:1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基金, 奖学金, 吴瑞

问题一、是否必须有英文文章才能申报?

回答:英文文章不是评定申请人是否有资格入选的唯一指标,只要申请人相信自己很优秀,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就欢迎他(她)申报吴瑞奖学金,没有文章的学生同样可以申报。

 

问题二、申请材料如何提交?emailraywuprize@pku.edu.cn?

回答:拟申请人请将申报材料(除导师推荐信)按顺序制作成一份PDF文件(小于10M)通过http://www.raywumemorialfund.org/application_process.php网页中的按钮 Online Submission 上传。

 

问题三、如何撰写Progress Report

回答:Progress Report 应简要总结申请人攻读博士学位间所从事的科研工作、阐述科研工作中的新发现以及得出的重要结论。


问题四、硕博连读研究生和直博研究生都可以申报?

回答:只要申报人具备博士生资格(通过开题报告)。

 

问题五、推荐人必须是高级研究人员,请问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可以么?

回答:推荐人需要对拟申请人的科研工作及其科研能力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有副研究员或同等职称以上的研究人员可以做推荐人。

 

问题六、在职的博士生是否可以申请吴瑞奖学金?

回答:可以,只要是攻读博士学位的在读生皆可申请。

 

问题七、20126月份即将毕业的博士生是否可以申报?

回答:按照2012年的申报要求, 可以申报。

      

问题八、为什么往年得奖人数较少?并且得奖的均来自名校?

回答:前三届由于知道的人较少,所以才造成申请人来源的局限性,但是我们的初衷是选拔优秀人才,并非只要来自名校就能获奖,获奖与否与学校无关。

 

问题九、如果不看重文章和影响因子,评委评判标准是什么?

回答:奖学金的评选过程中,评委们更看重学生的专注力,以及他们在科研过程中独立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申报材料及面试中,他对所从事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解、研究工作进展报告及职业规划等等,可以很好的反应出学生所具备的科研素养及工作能力。真正有思想、有能力并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可以展示的很好,很有深度,即便他还没有CNS 文章。

 

问题十、吴瑞奖学金是否每年都有?以后是否会形成惯例?

回答:会。

 

问题十一、 博士生获奖对本实验室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回答:吴瑞基金会只给优秀博士生发奖,对他/她在在读研究生时期的努力给予肯定。本奖项是为了鼓励他/她为该实验室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基金会也可能资助获奖研究生出席国际会议或高级培训班 (advanced workshop)。他/她回本实验室后能把有用的新知识,新技术,用在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应对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基金会不资助博士生到其它实验室做研究工作。至于他们博士后申请中我们给予的帮助,只是专业上的咨询。这时候他/她应该已准备离开实验室了。如果他/她能进入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会提高该实验室的知名度。后续的研究生会更愿意到该实验室来,会更努力工作。

 

问题十二、2012年获奖名额是多少?每个学校是否有名额的限制?

回答:根据今年符合获奖资格的人数而定,最多获奖人数为20人。吴瑞奖学金对每个学校的申请人数没有名额限制。我们欢迎并鼓励优秀的学生申报。

 

问题十三、能否邀请当年未获奖但很优秀的学生观摩颁奖礼?

回答:欢迎所有老师,同学参加,无任何限制。

 

问题十四、是否会对获奖学校有附件条件?例如,对学生的就业去向是否有限制?

回答:吴瑞奖学金的设立旨在鼓励博士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未来生命科学院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对获奖学生的就业去向无任何限制,并且会在获奖人在其科学生涯中需要向资深研究人员需要咨询时,给予帮助。

 

问题十五、基金会的教授是否可以接受高校/院所的访学邀请?

回答:基金会的教授在奖学金颁奖典礼期间回国,如果其行程安排允许,会愿意接受学校的邀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5618-542541.html

上一篇:吴瑞基金会发布基金申请信息
下一篇:我与吴瑞奖学金—高翔(第三届吴瑞奖获得者)

4 许培扬 俞强 牛怀北 王传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