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我和吴瑞奖学金——宋威(第二届吴瑞奖获得者)

已有 8395 次阅读 2013-3-1 09:44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RAY, PRIZE, CUSBEA, 吴瑞, 吴瑞奖学金

我和吴瑞奖学金——宋威(第二届吴瑞奖获得者)

   

    来波士顿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回头看,当时对我影响非常大的应该是获得吴瑞奖——让我脱离学生时代的浮躁,坚定做自己喜欢的生物研究。这里借着写博文的机会来顺便来谈谈我的经历,同时也对吴瑞基金会的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叫宋威,博士毕业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是2010年第二届吴瑞奖的获得者,现在哈佛医学院Norbert Perrimon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利用果蝇模型来研究神经组织与脂肪组织对糖脂代谢的网络调节。 

记得2009年吴瑞奖第一次开放申请的时候,我的文章正在Cell Metabolism审稿,出于试一试的心态,就申请了。因为文章还没有发表,所以当年海选直接落选。2010年文章接收,我鼓起勇气再次申请,幸运地拿到面试资格。

事实上我对面试一点信心都没有,因为我的文章不是最好,当时面试的学生中发CNS的大有人在;导师也不牛,吴瑞奖的评委和组委会他一个都不认识;所在的研究所也不是很有名,几乎没有学生可以到有影响力的会议上露脸。这样被淘汰是很正常的事,我心想。但是既然申请了,就管不了那么多,硬着头皮上吧。

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时面试的情形,在复旦,面试人有管俊林老师、罗明老师、马红老师和李凌衡老师。问的问题很广泛,有实验设计和研究思路的,例如“课题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哪些不足”、“接下来如何扩展”;也有一些实验细节的,“细胞里做Co-IP有什么缺点,如何改进”、“如何根据实验结果设计药物靶点”等等。所幸,问题几乎都是我曾经和导师刘勇老师、合作导师芮良优老师讨论过的,很顺利地就把自己知道的都说了。

但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真的诞生了,会不会让更多病人依赖药物而不注意自我保护,从而导致更糟糕的社会问题?” 我从来没有想过,所以当时很坦然的说我还没有成熟的想法。

    这里顺便提醒一下以后申请的同学们,面试时千万不要忽悠。可以自信,但是要坦诚。在那些做了几十年研究、在科学领域里根深蒂固的教授们面前,我们年轻学生的投机真的很可笑。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如此。最后我通过了面试,非常激动。获奖、对自己的肯定,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通过那次面试,我看到了“学术至上”的公正,在人心浮躁的社会里,这些显得极其珍贵。

    获得吴瑞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识了更多踏实做科研的老师和同学,相互交流,开拓视野,提升对科研的认识。

记得在做完报告后,我和解亭老师聊到“生物体单个器官衰老和整体机体衰老的关系”,虽然当时并没有太细致的想法,但后来这就给了我“研究不同器官与器官间的网络调节”的提示。

管俊林老师曾提到“以一个分子为结点,来研究不同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这个观点就给我很大的震撼。

另外就是,在吃饭的时候,饶毅老师和傅向东老师讨论“生物研究是否会走向大科学式的终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然而我并不了解“大科学”,天真的以为就是“大规模筛选”,所以在进Norbert实验室后建立了新的果蝇代谢模型,并以此做了两轮体内基因敲除的大规模筛选,并初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表型。今年有幸再碰到饶毅老师,问他这个事情,才知道“大科学”根本就不是我想的那回事,我做的仍旧是“小科学”的范畴。不管怎样,这也是促进我做研究的一种动力。

    多听听不同研究领域的想法,尤其是听听那些科研做得非常杰出的老师的想法,一定会带来全新的冲击,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现在的研究。而吴瑞奖就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绝佳的场所。

    当然也有其他方面更实际的收获。孙晓红老师非常诚挚的承诺我们,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有任何困难,例如申请博士后、奖学金、教职等等,都可以告诉吴瑞基金会,他们会尽一切可能帮助我们。

果然,在我申请哈佛医学院Norbert Perrimon实验室博士后的时候,解亭老师作为和Norbert合作过的朋友,非常高兴的为我写了推荐信,我相信这也是我能进Norbert实验室的原因之一。

在我来波士顿之前,孙晓红老师就帮忙联系了施扬老师和袁钧瑛老师,告诉我在波士顿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请两位帮忙。虽然后来一切顺利,就没有去麻烦施、袁老师,但我还是从心里感激孙老师所做的一切。我也相信,对于其他吴瑞奖的同学,孙老师和其他吴瑞基金会的老师也一定会一视同仁、竭尽所能、热心帮忙到底。

站在遗传系新研究大楼的落地玻璃前,每每想到这些经历,我都心存感激。是吴瑞奖和吴瑞基金会的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广阔的空间,让我们自由地发挥,我们将一直受到他们默默的支持与帮助。

尽管在申请的时候,我并不了解吴瑞奖,只看到委员会里大牛的名字,但是当在北大遇到岳锐、雷凯、游富平、田烨、徐墨、王翊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聊天,才知道吴瑞先生、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 CUSBEA)和吴瑞奖学金的渊源,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在中国相对闭塞与落后的时候,吴瑞先生创立CUBSEA,前后共选派四百多名中国学生,给予他们宝贵的机会到美国留学深造,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然是一股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强大力量,然后他们再组织吴瑞基金会来资助我们新一代的学生,给予我们机会,希望能薪火相承。

    时代发展单向向前,相比孙晓红老师他们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更加幸运,社会稳定,时代开放,而且机会更多。因此也勉励自己勤勤恳恳,认真刻苦,不要辜负得到的支持与帮助,希望今后能做出一些扎实的成就,做出应有的贡献。

                  

                                                                             宋威 于波士顿

                                                                                

 

2012年7月饶毅老师造访哈佛大学,化学楼前

2010年9月北大吴瑞奖颁奖典礼,从左往右(游富平、我、雷凯、王翊、岳锐、徐墨、田烨)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5618-666143.html

上一篇:吴瑞奖学金获奖人介绍(2012年度)
下一篇:2013年度吴瑞奖学金申请截止公告

5 曹聪 王传超 李璐 陈波 王海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