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额尔齐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rjoe 六哥行走阿勒泰

博文

何大科学家如何教我们做学问:关于核发展的论断与点评

已有 3629 次阅读 2012-2-20 22: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做学问, 何祚庥, 核电站

何大科学家的“我国必须立即停止核能发展的‘大跃进’”(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021&do=blog&id=539341)的思想深获我心,但文中的立论和论证让我觉得难以释怀。谨在此提出商榷。

论断a) :福岛事件给予我们的重大启示之一,必须立即停止推进仅由少数人关门制定的核电站“大跃进”式的规划

点评:福岛事件也好,中国的大跃进也好,文中没看到任何细节支持“由少数人关门制定”这一核心的限定。

论断 b): 所以,福岛事故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大幅度提高核电站的设计和运转的安全标准,也就是需要把那种“千年一遇”的偶然事故,也考虑在内,否则就不能“确保”福岛事故,不再发生。而且这种“确保”,必须“绝对”确保,而不是“相对”确保。

点评:从工程建设与工程安全的角度看,“千年一遇”绝对不是确保。水利工程上甚至有“万年一遇”洪水的标准,但那也不是“确保”,即便设计了抵御诺亚洪水,那也不是确保。确保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论断c): 那么其最佳选择,还是以放置在海边、海中小岛为好!“湖广熟、天下足”!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切不可掉以轻心!

点评:“‘湖广熟、天下足’!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的论断真是让人无语。但我保留继续点评的权力,同时反对海边、海中小岛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所在的论断。最让人疑惑的是,此论点与后文的向海洋进军格格不入。

论断d): 福岛事件给予中国的另一重大教训是:必须重新审定核安全标准,制定新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需要的核安全标准

点评:同意该论断。根据大文,新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需要的核安全标准应该是:能抗拒恐怖分子使用飞行的小型爆炸物直接命中核电站的主体部分,核电站的断电、断水事故,恐怖分子对核电站袭击再度发生7级以上的重大核事故。

论断e): 在中国应如何发展核电站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必须对核电站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重新评估、重新分析”。

点评:此节很好。

论断f):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铀棒燃烧后,其剩余有极强放射性的核废料,如何妥善地“处理、嬗变和储存,——以保证其在长达几十万年内的储存期间,不致严重破坏人类居住环境的问题,——也列入成本。

点评:击中要害,且无人能解决该问题。但进军海洋就不需要考虑此问题了吗?

论断g):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这一从“核资源、核燃料循环、核电站、后处理、核嬗变和核废物处置”,以及“发电成本”,这一系列的产业键要花多少钱?

点评:此节与上节一脉相承。但问题同上,进军海洋就不需要考虑此问题了吗?

论断h):处置“处理后”剩余的核废料存放问题新思维:存放到绕太阳而旋转的轨道上;将剩余核废料加速成为“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又小于第二宇宙速度”的飞行物,对准太阳发射,形成壮丽景观,不污染地球。

点评:甚好。

论断i):中国高速发展核电站还有一个致命的困难,中国将面临天然铀资源的严重短缺,尤其是可采储量的严重短缺。

点评:此一条应是最致命的,但何以放在这里以规劝的口吻提出?莫非如果天然铀资源不短缺,就可以了?其他几条都不算了?

论断j):困惑中。似乎是说,根据“核能卷”和“综合卷”,到2050年,核能达到4亿千瓦以上,而经努力,我国的“快堆”技术仅有3000万千瓦能力。

点评:似乎还是说核原料不足或技术不过关。

论断k):为了节约利用我国现在可能真正掌握的有限的天然铀资源,我们更赞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中国的核电工作者,应大力转向面对海洋经济,用核动力解决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地“面临石油短缺”。

点评:此段论证明细简介,简要之,进军海洋,进军海洋需要核,应把核用于进军海洋而不是核电站。

 

总评:

     1.大可不必如此转弯抹角。此文两大立论,反对核电,倡导利用核技术向海洋进军。问题是每论都可以做大文章,但二者搅在一起则引起混乱。到底是要反对核电还是要倡导利用核技术向海洋进军?是发展核电妨碍了向海洋进军吗?向海洋进军需要从核电口中夺食吗?或者,真的涉及了国家机密,欲言又止?

     2.大科学家要教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搞论证。如果我们都这么论证科学问题或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我只能说这是反科学或伪科学工作法。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9604-539635.html

上一篇:穷亲戚,富亲戚
下一篇:春山

3 戴德昌 曹聪 王涛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