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水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tou 亲而不密 远而不疏 将科网博客进行到底!

博文

道德经第五十九----六十七章

已有 6563 次阅读 2009-9-29 17:21 |个人分类:道德经加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老子, 道德经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国事民,以安抚为主,少折腾为妙。只有这样,统领国家的人才能算是先得天道。先得天道,表现在注重积累大德之为上,也只有如此,积累了大德,则可以做到“无不克”,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这样的人,你不晓得他有多深多厚,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拥有一个国家。因为此人坐乎于道,道为天下之母,则这个国家也便因为国君拥道,从而这个国家也便有了自己的母亲-------“道”来守护,从而也可以长久了。因此,根也就扎深了,国也就稳固了。这是长生久视,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一个大国,应当象烹饪小鱼小虾一样,别乱翻腾它。以道治天下,天下鬼怪之事便无了主张;不是鬼怪之事无了主张,百是因为道在这个国度里,鬼便也安然自在地存在了,不去伤人了。(想起聊斋里的鬼,当人心不正,做歪事时,就惹上“鬼”了。这世上有鬼吗?无非人心中生邪念做险恶之事而矣)。在一个得道的国度里,圣人持道治天下,也不会依道而行,不做伤人的事情。鬼不伤人,圣人不伤人,鬼和圣也两不说话,鬼安心于它的阴事,圣人宁静于他的阳事,天下太平,阴阳平和,德(失道而后道,还记得吗?),由于产生于阴阳交错之事,此时却也因那阴阳无交,各守其位,而不再产生,即回归它原来的处所了。(因为人人皆以道行事,回归到道中,则人也无需因见不好的事而行有德之行了。这就叫“德交归”,德在一个有道的天下,已无用了。)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行事,善下为妙。天下阴阳相交的地方,无不处于下势之地、之人、之所。雌性(下,属阴)常因其能守静而胜雄(上,属阳)。所以,大国善于将自己放在小国的下面,则取小国;小国善于把自己放在大国的下面,则取大国。所以或善下而取人,或善下而被人取。大国无非是要增养一些人口,增强国力;小国也无非是要进到大国里面可以称臣而相和。这样,两者均善下,就各得其所。而大国,更要善下一些。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大千世界万物背后的奥妙。它是善良人的宝贝,也是使不善之人能够生存的内在机制。美言可以买来尊贵,美行可以使人声誉有增。人要不善,即得不来尊贵,又得不来美誉,那也不过是赤条条的了,没有什以可以扔可以抛的了。所以,那对于不善之人,你是否也没有必要心存那么大的恨心了?如此而待世待人,人还有什么敌人呢?所以,立天子,置三公这等事情,与其以拱璧和豪华的马车供其享用,不如让他们坐进这个道中,因为坐进道中的人,心中没有敌人。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道的原因。为什么看重道?回答当然不是:求在道中有所得,活着造孽,得道消灾。这是十分低级错误的看法。得道,重道,目的是使人置身于大道中而行而思,做到顺应而行,外不伤人,内益于己。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爱。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在无为之中而行为,在无事之中行事,在无味之中品味。图难于易处,做大于细处。天下难事,定是从易处一点点做来;天下大事,也是于细处一丝丝构成。所以圣人从不做貌似大的事,所以得以做成大事。轻允诺,定会少信用;人常把自己处在容易之处,比如随口应人是简单的事情,而这样做,必会有诸多难事等着他去完成。所以圣人认真对待难事,仔细从小事做起,也就终无难事等着他去做了。这是老子在讲如何去“为”。从细处小处去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在事态处于安宁时,易于为人所把握;在事态还没有形成兆头时,易于为人所谋划。物还处于脆、小的时候,易于消散。在事情还没有呈现端倪的时候,及早行事;在事情还处于顺畅有序之中时,及时进行治理。几个人牵手合抱之大树,是从小苗苗长起的;九层高的台子,是由一点点的土积累而成的;千里之远的路途,是由脚下一步步迈着走出来的。心有所为之人,必有所图,则必会因急功近利而终败于自然之道中;或者说:心有所执的人,或迷于色,情,利,誉,也会因为他所执着的事情,而终不能于安处持物,于未兆处谋事,于毫末处生长,于累土处积厚,于跬步间图远。而圣人恰恰相反,因其心可以做到无为,而因可以善终,从而终有所为;因为他无执,所以对他来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无所谓失,因而他不怕付出,从而具有长性。相形之下,百姓做事,常常做个几成,就放弃了。因他们有执,患得患失,从而没有长性。做事情应当开始做时谨慎,并一直将这种状态保持到终点,就不会有失败之事了。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古代那些善于处道的人,并非用道来使百姓变得聪明机灵,而是用道来信服百姓。治理百姓,非常困难,因为百姓之智巧心机层出不穷。所以,假如你是一个国君,以让百姓变得更加心机智巧之法来治理国家,你便是国贼,损害着这个国家。而你不以这种目的来治理国家,而是让百姓信服在道中,抛却心机巧诈,这可是国家的大福气了。此两者,分谓之智与不智也。常能智者为贼,不智者为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能知治身及治国之法式,是与天同德。玄德之人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也。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玄德与万物反异,故能至大顺。顺天理也。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因为善下而成百谷之王。所以圣人欲统民众,必学习江海善下之法;只有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百姓的后面,才会为民拥在前面。也因此,圣人处上而民不觉承重,处前而民不觉有害,所以天下人乐推其为王而不厌烦他。因为他真的能做到不争,甘于处于下方,所以天下无人可以与之相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之人说这个道是大的,我觉得有些不太象。因为他们说它大,所以我才说不象。如果象的话,道成了大的,那么,时间久了,道也就变小变细了。(这正是老子对于大小,多少,善恶,美丑这些对立面的基本观点。事物都在运动中。)而道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不认可道是大的。

 

老子继而说,他有三宝,历经时间的变迁而依然谨慎地遵其道而行。第一个是慈,第二个是俭,第三个则是不敢为天下先。一个人,只有慈爱,才可以在危难面前,义无反顾地做到矫勇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一个人,只有俭朴,才可以在万般选择面前,轻易舍去益己之机,从而做到遇事豁达;一个人,只有不敢做天下先,才可以在别人都去急功近利的时候,安于守静守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使自己成器(大器晚成)。现在,一个人,如果舍去了慈爱之心,则就没有了勇;舍去了俭朴之为,也就没有了豁达,舍弃甘于处后之坦然,而事事奔先占风头。有这三个舍弃,这个人就完了!因为人正是靠着慈而养勇,战则胜,守则固。天若救此人,必使其心怀慈爱,以此而保护了他。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009-258694.html

上一篇:你不要找,你要等-----谈婚姻
下一篇:清雪记

22 李侠 武夷山 杨学祥 刘玉平 郑融 梁进 刘进平 陈绥阳 曹广福 王德华 王号 吴飞鹏 陈安 钟炳 杨秀海 马丽丹 刘颖彪 魏东平 刘畅 陈湘明 王立 FloatingRose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