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erbaob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nerbaobao

博文

熟读王叔和,还要临证多——《急诊医学》课联想之~

已有 6453 次阅读 2012-3-31 00:29 |个人分类:岐黄雏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读书, 临证

   一附属急症部,一位老大爷过来看病,主诉:呕吐。

老师问他还有什么地方不舒服,都吃过什么东西,在别的地方看过没,自己来医院前有没有服用过什么药blabla…

大爷说:……其他不舒服的地方到是没什么了,对了,以前让一个眼科大夫看过眼睛,他说我的眼睛是国光……”

听到这,我老师一愣,我更是不得要领:国光不是苹果的名字吗?思来想去也不记得眼科里有个“国光”病。最后还是老师恍然大悟,笑道:大爷,您再想想,那眼科大夫跟您说的是不是复视

老大爷说:对对!是富士!我就说这俩苹果啊容易闹混……”

 

引起呕吐的病因之多,几乎可以涉及所有的器官和系统。在急诊中最常见的还是消化系统疾病所致,其他还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和中毒。以我现在的水平,怎么也想不出此“国光”是彼“复视”,而且还是老大爷这次致呕的病因,因为教科书并无记载。

·陆九芸曾云: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讲的是治学贵在实践。初入大学时结识了几个经常往医院里跑的学长学姐,把我带到了医院。三年多来,中医内科、针灸科、儿科、急症部、呼吸科、消化两腺科都转了转,收获颇丰。然而自从下定决心潜心考研复习以来,就很少去医院见习了。其间除了“脱离了组织”的感觉之外,还不知错过了多少诸如此类病例、医案,想来着实遗憾。

医学实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历代的医家不仅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还很重视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就是指学医之人不能穷钻故纸,还要真刀真枪地干。理论不能和实践脱节,实践也需要理论来指导。“医为司命之寄,不可权饰妄造,所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九折臂者,乃为良医,盖谓学功精深故也。要想自己的医疗技术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就必须有基础理论的指导。而这个基础的夯实,又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古往今来学医之人,成才之路各有千秋。或师承,或家传,或自学,抑或是西医的学院教学,都离不开书。所以非常感恩我们的先贤,他们在诊疗之余,笔耕不辍。为后世的我们留下大量的医学典籍。这些泛黄的书页记载的是历代前辈的智慧的结晶,是临床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的妙用时就曾说过: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假思索,张口即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于得心应手。

学校的校训是“进德修业,继承创新”。八个字道出了中医药学学习的真谛。当个好医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品质修养;唯有读书,才能谈得上扎实地继承;唯有继承,学术的发展就才成为源头活水,才能创新和进步。取众人之长而长于众人。

 

PS

1】或许中西医临床专业就是让人易于联想,西医急诊课有感写到中医学方面

【2】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汉族,西晋高平(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1399-553680.html


下一篇:学习《黄帝内经》(一)

17 杨远帆 杨晓虹 刘洋 陈小润 陆俊茜 丛远新 刘波 程文丽 张焱 沈晓雄 邱模炎 平文丽 牛丕业 王春艳 韩非 MassSpec1688 xiaobaobao8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