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u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ujiang

博文

自由是有理由的行动

已有 2560 次阅读 2011-12-26 12:4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空间, 做什么, 随心所欲

 假如用一块黑布蒙上你的眼睛,之后,把你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四周没有任何危险的自由空间,这时告诉你,你可以自由行动。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此时,你会采取什么行动?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不采取任何行动。因为我们没法对自己将要采取的行动的后果作出判断,由此我们就没法行动。

如果把你带到一个没有一丝光线的漆黑环境中,即使不用黑布蒙上你的眼睛,你也无法做出任何动作。因为无知带给我们的是恐惧,打断了人的信息反馈链条,人便成了无头的苍蝇。你是这样、我是这样、大家都如此。

    人的行为是需要依据的,没有依据便没法行动。人总是要选择他自己认为安全的途径去行动,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不需要任何证明的常识。这个常识意味着人采取行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个规则可以来自客观环境本身,这就是所谓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以客观事物为依据,是人改变不了的最踏实的行动理由。这个规则还可以来自人本身。作为人工规则,就是哲学里所谓的道德规则。这个规则是人定的,比如,交通规则中的靠右侧通行。人工规则以大多数的经验为依据。多数人形成的共识是其确立的理由。

    所谓的自由就是遵守上述规则前提下采取的行动。借用孔子的说法,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

    康德说,一个自由的人就是遵守道德的人,说的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和人工规则的意思。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达到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哲学书里把人工规则翻译成了“道德律令”,是翻译者措辞错误,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对这一说法的理解。道德律令中的道德不是汉语语境下理解的仁义道德。翻译中的一词之差,就会导致谬以千里。

    我向来认为,字词一一对应的翻译是最不靠谱的方法。因为过度注重文辞的对应,往往会忽视所翻译的客观对象的性质,从而扭曲了客观对象的真实信息。所谓的翻译,其实最基本的原理是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个事物。正如所有的地球人看同一个月亮,尽管富豪不同,月亮终归是一个。翻译最核心的是弄明白对方语言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事情。弄清楚了事情本身,再用自己的语言,按照原作的逻辑顺序,重新表述一遍,这才是准确的翻译。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7021-522179.html

上一篇:康德到底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下一篇:            黄鼠狼的现代观念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