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峰
科研小白的科研随想
2021-9-30 07:48
阅读:1455

首届奇材馆先进材料评选竞赛

展品名称:氮磷共掺杂多孔还原氧化石墨烯

材料类别:微纳米材料

创作者名称:成超

所属学校:江苏大学

参赛论文:Green synthesis of N, P-co doped porous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s an active metal-free electrocatalyst toward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科研笔记:

科研小白的科研随想

       儿时曾读过一个小河马过河的寓言故事,大意是说林中有一小河马,想要渡河,但不知河水深浅,故向森林中的其他伙伴请教。老牛说:“水很浅,刚没过小腿,能趟过去。”但松鼠说:“水很深,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向左的意见让它一时不知如何抉择,故去问它的妈妈。妈妈告诉它,如果你一定要渡河,那你可以试试。在妈妈的鼓励下,小河马顺利趟过河,到达彼岸。当时,我觉得小河马有点蠢萌,但现在我切实认识到背后的道理,即实践出真知,路在探索者的脚下延伸。

       刚开始自己研究生生涯的自己,完全是一个科研小白,对实验室的各种药品、各种仪器均一无所知,因此,我从头学习,培养好的科研习惯,学习安全实验知识,了解实验原理。在师兄的指导下,我学着学习使用hummer法在实验室合成我们需要的实验原料—氧化石墨烯(那时候不知道市面上有商业的氧化石墨烯出售)。正如古人说的,知易行难,氧化石墨烯的合成过程使用了强酸和强氧化剂,且对合成过程中的温度较为敏感,因此,我反反复复做了四次,才第一次成功合成氧化石墨烯。那一瞬间,心情是极其愉快的,但是随后也归于平静。那次经历也真切地让我明白掌握知识到合成实物,需要用心、细心和耐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得始终。

       搞定原料的制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对氧化石墨烯的处理,合成高性能的氧还原催化剂,需更多的想法,更多的实验。在实验初期,我用尿素作为氮元素的前驱体,辅以维生素C作为还原剂,制备氧还原电催化剂。但是我发现,以尿素为前驱体,无论怎么调节尿素的含量,氧化石墨烯的浓度,以及最后的热解温度,其最终的电催化性能都不如人意。那段时间,因为我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面对此情形束手无策。但是,老师在组会中提醒了我,既然一种前驱体不行,为什么不设法提高杂原子含量,引入第二种杂原子,或者直接掺入金属呢?此话一语惊醒梦中人,因此,我多多阅读相关文献,大胆尝试,使用了磷酸氢二铵,氟化铵,ZIF67等等,与之前制备的材料进行符合,结果发现与磷复合后的材料性能达到预期。因此,我认为想要获得理想的结果,更好的策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多听优秀同行的建议,大胆实验,大胆实操,往往才能事半功倍。

       将实验成果撰写成论文代表着一个科研过程的阶段性结束。看文献的时候,觉得文献的写作不过如此,但我真的下笔写的时候,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初次写作,我在很多地方都“爆了雷”。例如在陈述自己的数据时,总是会下意识地使用一般过去时,而在与已发表的工作对比时,却总是用一般现在时。在机理解释的部分总是罗里吧嗦,不能言简意赅,而在需重点突出的地方,有时却一笔带过。很感谢师兄的修改和老师的精修,对比前后,我切实地感觉初稿真的很烂,差劲到一眼可以挑出五六个错误。回头总结:一篇优秀文章,必要要有紧密的上下文逻辑,正确地使用语法,合理地解释性能与结构的关系,低调但是必须突出的文章创新点。没有人天生优秀,科研工作也是,从无到有,从一般到卓越,从浅薄到深入,路在探索者的脚下延伸。

       回眸自己的科研之路,也确实感受到了其中的艰辛。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即认识了这个世界的现实,并依然热爱它。”科研工作是探索未知,其过程定然不易,我的经历也是如此。但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科研,就只管风雨兼程,面对未知的一切,我当勇于实践,勇于求知,勇于探索新道路。

展品简介/创新点:

 1) 使用廉价易得的无机肥料作为氮和磷的前体;2) 通过非模板方法将二维氧化石墨烯纳米片转变为三维结构;3) 通过灵活调节热解温度,可以很容易地调节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 4) 热解温度为1100℃时,NP-PrGO的ORR活性远好于大多数报道的非金属氧还原催化剂,与商业Pt/C相当;5) NP-PrGO具有良好的甲醇耐受性和优异的长期稳定性。

性质:

黑色粉末,不溶于水,微观结构呈疏松多孔状,缺陷程度高,氧还原性能优异。

展品应用领域:

催化剂

展品参数:

中文名

氮磷共掺杂多孔还原氧化石墨烯

英文名

NP-PrGO

产品性状

黑色粉末

缺陷程度

ID/IG=1.14

比表面积

202 m2/g

氮元素含量

2.17 at.%

磷元素含量

0.78 at.%

起始电位 (0.1M KOH, 1600 rpm)

0.913 V vs. RHE

半波电位(0.1M KOH, 1600 rpm)

0.819 V vs. RHE

稳定性 (0.1M KOH, 1600 rpm)

17 mV(2000次循环后半波电位下降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武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m.sciencenet.cn/blog-66736-13062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