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接受国际评估,国际化办所的重要举措 精选

已有 5225 次阅读 2013-3-2 07:36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评估, 国际

前几天在一个小会上一位教授谈到一个事。去年年底中科院选择了几个研究所进行正式的全面国际评估,并简单介绍了一点评估情况。我们以前也听说过清华大学有的学科也进行过类似评估,显示我们主管部门开始关注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国际化。这是一件非常正面的值得充分肯定的事情。这种评估本该属于常态化,因为,我们一直承认,我们的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总体落后国际水平,尤其是国际一流水平。况且科学研究本身既不姓社,也不姓资,它造福于全人类。当然在以前长期强调中国特色的年代,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级科学研究所,国际化的核心乃是科学研究管理与科学研究视野的国际化。从这次国际评估方式与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最后形成的意见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其实关于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我们自己位于特别行政区的香港科技大学和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就是非常成功案例。香港科技大学自成立时就以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为参照,短短20年就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1955年创办,也是完全按照欧美高等教育模式办学,而且是由原来新加坡的一些专科性质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到现在也才58年而已,人家也已经走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前列。而我们60年以上历史大学不少,至今多数距离国际一流大学还有很远距离。所以,通过国际评估尽快找出我们的差距,并诚心诚意地接受国际专家合理的评估意见,并切实改进是缩短差距,实现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管理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这次国际评估似乎并没有走过场,显示了我们相关主管部门开始“务实”。这也说明我们的领导们科学管理意识逐步由以前一味强调“国情”,甚至排挤“国际化”向实质性“国际化”转变,这是一件传递正能量的好事情,值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和专家们肯定。这也向国人昭示,我们科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大胆和开诚布公地接受具有“普世价值”的国际化教育与科学研究理念。这个所这次国际评估由8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相关领域研究专家组成,其中也包括个别来自我国香港地区专家。专家们除了认真听取所长汇报外,主要是下到各个研究室和实验室参观,并与各种类型研究人员交流。这种自由交流方式是评估研究人员科学研究是否具有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

这位教授已经看到国际同行评估结果。据说国际同行对这个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其总体水平可以达到世界同类研究所Top15%,我相信这是可能的。因为,按照我们传统惯例,上级领导决定要请国际同行评估,一定是先拿做得较好的研究所进行。据我所知选择的这个研究所至少在发表国际刊物学术论文方面比较突出,而且也有点自己特色的科研成果。国际专家在充分肯定这个研究所取得研究成果时,主要提出了三点重要建议:

1、在管理方面需要“由论文导向(专家用了Paper driver这个词汇)转向科学问题”。这个意见真是“一针见血”,具有深远意义。地学研究人员知道,我们可以利用我国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源,发表大量以提供基础分析数据为主加上一点自己认识的学术论文,但是能够准确选择重要“科学问题”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由于地球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即世界上任何地方地质现象之间只具有相似性),国际同行需要我们这个基础地质资源丰富国家许多热点地区岩石的物理化学分析数据,而通过学术论文分享这些数据资源是一个合理合法的重要途径。显然,评估专家们了解这个所重视学术论文在考核和聘任研究人员中的重要作用。其实这也是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通行做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SCI指挥棒,这倒是我们的国情。显然,简单以发表论文数量考核研究人员的做法应该考虑适当改进。但是专家们显然在与该所科研人员交谈时发现他们在提出“科学问题”方面存在的差距。最近几天看了多份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我也发现在博士和博士后人员撰写的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准确提出“科学问题”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我在博文:“国家基金申请书中的科学问题与关键问题”就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进行了适当阐述。

2、要从重视由“个案研究转到重视普遍性研究”。这是一个密切结合地球科学研究特点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一个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总是从侧重某一个具体问题的个体研究开始,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但是作为一个研究所的管理层就应该重视发挥全所研究人员的智慧,组织一些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研究项目,产生一些有价值的带有全局性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无论从解决基础研究中某些重大科学问题,还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中涉及的许多重大技术问题都具有深远意义。

3、要由“研究局部Local)向全球global研究”转变。这个问题体现了地球科学的全球性视野。例如目前最热门的全球变化研究(Global Change)就是典型,它需要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数据才可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全球变化模型。我以前上课讲解地球地壳结构时用得最多的一篇文献就是三位美国学者1995年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固体地球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长篇大作“大陆地壳的地震波速结构与成分:一个全球视野-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A global view)。这篇论文利用来自全世界多个国家的资料(包括数百条地震测量剖面和3000多个岩石样品在高压条件下的波速测量结果),其中包括我们国家多条地震测量剖面资料。作者只有掌握这些资料才能得到一个全球地壳不同结构层的波速和化学成分结果。

因此,从国际评估专家给研究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可以看出,表面上看是针对研究所管理层面,实际上也是针对全体科研人员。作为一个普通研究人员也可以从这三点建议中得到很好启迪。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666394.html

上一篇:再谈国家基金项目申请中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新时代的“孝子贤孙”

14 吕新华 马建敏 曹聪 李欣海 汪晓军 蔡庆华 任胜利 陈希章 陈冬生 左宋林 曹裕波 zhokzhok zhouguanghui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