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诺贝尔奖对我们究竟有多重要? 精选

已有 15888 次阅读 2013-10-10 07:3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奖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的面纱正在陆续掀开,年复一年,每到这个时候总会勾起一些国人的诺奖情结。最近,我们的科学网似乎成了诺贝尔奖的宣传站和充当义务宣传员的角色。我在一位博友相关博文中评论道:“我们不必围观诺奖,过头了”。博主回复:“为什么?难道这里也存在着我们挂在口头的“中国特色”?”,我回答:“不,恰恰相反”。那么诺贝尔奖对于我们究竟有多重要呢?我想这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表述还不是很准确。如果我们要具体阐述一下,可以问:诺奖对于我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多重要?对于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有多重要?对于提升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养有多重要?等等。其实这些问题涉及到科学社会领域中一些基本问题,这方面我们的社会科学理论家们进行过大量深入研讨,也发表过很多“高见”。然而我们普通百姓总是希望得到通俗一点的解释,那样至少可以让我们稍微心安一点,不必为诺奖而过于焦躁不安。

我自己的观点属于一个典型的中间派,即诺奖对于我们既重要,又不重要,这绝不是文革中的“骑墙派”,且听我慢慢道来。先说诺奖对我们重要的理解。众所周知,尽管诺贝尔奖属于典型的纯基础科学研究范畴,但是他们中的一些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生命科学和物理材料科学领域)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化成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有的成果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影响。我每天中午看“今日说法”节目,很多刑事案件都要借助于DNA段来寻找凶手和寻找被拐儿童,我对这个成果简直崇拜的不得了。还有我们华裔科学家高昆先生有关“光纤”成果对于通讯领域的贡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如此便捷。可以说,诺贝尔奖成果的贡献是真正服务于全人类。可惜这些服务于全世界的成果从来没有我们新中国人的贡献(指自然科学领域)。我们小时候就受到“我们的社会制度”在全世界最优越的教导,那个时候我们政府宣传的主旋律也是要为全人类做贡献。但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为人类做贡献”依然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口头上。这就是我迫切希望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家,尤其是那些手握巨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能够早日拿到诺贝尔奖,也为改变世界人民生活方式,提高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诺贝尔奖对我们确实重要。

再来说说诺奖对于我们当下国人不重要的理解。无容置疑,诺贝尔奖确实是世界公认的大奖,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奖项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那种鄙视诺奖的态度并不可取,属于典型的“吃不到葡萄”的心理。然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不重要”:一方面,诺贝尔奖的产生一定需要相应的科学研究“土壤”,而且这种土壤的成分配置没有现成的“配方”可以参考,即我们不能靠行政手段培育出诺奖成果。我曾经剖析过我们国家人才成长的环境土壤,不是越来越肥沃,而是相反。以大学校长管理水平为例,现在我们那个大学校长的治学理念和管理能力能够与民国时期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南开大学等校长媲美。我曾经写过两篇博文(被中国科学报转载):“大学校长需要更多理性”,“我为校长出主意”阐述这个问题。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人才的基础,而我们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教育历史不过百年出头。我们从已经获得的诺奖成员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数毕业于世界名校,受到很好的高等基础和研究生教育。所以,从这一点上我们还差之千里。我自己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对于基础研究的意义有一点自己切身感受。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之所以科学技术一直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是一个基本上没有科学的历史。一位老朋友给过我一本关于我国数学历史贡献的书,这本书由很多科学家编写。编者们主要想表达我国历史上数学科学研究很出色,成果很辉煌,彰显出一些老科学家们朴素的感性的爱国之心。但是在世界近代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并没有看到我们国人掀起的“浪花”,尤其没有看到我们的数学成果对于世界科学发展具体贡献。例如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用中国人命名的数学定理。1883年美国第一任物理学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说:“(中国)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科学报,2012925日第一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没有获得诺奖成果的“金刚钻”,何必强求科学家们去“揽诺贝尔奖的瓷器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诺奖对我们不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稍加分析百多年的诺奖历史,能够获得诺奖的国家还是属于少数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而且有的国家虽然产生过诺贝尔奖,但是似乎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影响力并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巨大,因为,在那些地方,人们对于诺奖一贯持以平常心。记得好像李远哲获得诺奖也只是在大学获得一个优先使用车位而已。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要对获得几个诺奖就能对一个国家发展和人民科学素养提高寄予过高的厚望。其实,即使是发达国家对于纯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是非常有限,所以,有的诺奖获得者并不是在拥有充足资金条件下从事诺奖成果研究,而是他们发自内心对纯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与长期坚持。所以,我才觉得“围观诺奖”实在没有必要,通过每年一度发布的诺奖成果,适度宣传和了解一点纯基础科学研究信息足矣。踏踏实实“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也许在不就的将来,凭借我们长期坚持不解努力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积累,当你运气来临时,“不经意中”,我们就会产生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

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对于基础研究投入巨大,尤其是国家投巨资支持的极少数基础研究团队应当瞄准诺奖目标,不要让国人的诺奖情结期待太久。他们科研拥有的巨额资金可是全国人民的贡献。尤其是一些海归们,他们现在占有比在国外更多的资源,无论是科研平台条件和待遇都是当下海外同行们无法比拟。一位大学校长为了满足大家的诺奖情结,开出了国人获奖时间表。10年后大家在中国土地上就能看到家常便饭的诺贝尔奖,这可是很能鼓舞人心的“预言”,10年时间实在不算长,大家稍安勿躁。

20131010完成

 



2013年诺贝尔奖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731570.html

上一篇:杂谈大学本科教学督导
下一篇:半个世纪的同学聚会

43 陈钢 王国文 喻海良 杨正瓴 徐传胜 闵应骅 李建国 徐晓 罗德海 温世正 孙东科 王守业 韦玉程 赵豪飞 陈飞 曹聪 赵斌 郜鑫 魏国 Editage意得辑 程代展 李桂顺 王勇 戴德昌 余金龙 马建敏 李志俊 杨宇 张希 梁洪泽 郑小康 薛宇 赵序茅 汪晓军 孟浩 蔡小宁 chaijf xqhuang ymytm heshuisheng yunmu biofans LongLee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