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慰藉与传承

已有 1825 次阅读 2019-4-2 07:1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读了320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中的文章《客从何处来》,说的是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帮助烈士寻找家人的故事,很是感人。过去,有些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要为烈士寻找家人,特别是牺牲了几十年的烈士,他们的家人要么也已经故去,现在还活着的也多半是侄子侄女甚至侄孙或侄外孙一辈。他们对烈士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也不一定听说过。可是那些非亲非故的人们还是不辞辛劳为烈士寻找家人,希望他们的家人能得到有关烈士的哪怕只有一点点的信息。

很多地方都是无名烈士陵园。其实,在战争年代,部队的每个战士都有自己的档案,或者在连队文书的公文包里,或者在上级部门的机关里。然而,战争年代,部队里人来人往,特别是牺牲的人数较多时,整个连队没有多少幸存者,保管文件档案的文书都有可能牺牲了,或者那些档案因战争因素被遗失了。很多战士包括一些指挥员的信息文件都找不到了,这就会存在很多无名烈士的现象。

我以为,帮助烈士寻找家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是一件具有很大意义的事情。当年,这些战士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很多战士非常年轻,但是在战斗中,他们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果他们没有留下姓名,或者其他有关个人的信息,他们的家人可能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可能得知,亲人已经牺牲,可是他们的遗骨葬在哪里,他们的家人可能都一无所知。这对他们的家人总是一个遗憾,特别是烈士的直系亲属还在世的时候,这会成为他们终身的遗憾。这对烈士与他们的家人都是有所亏欠的。

而烈士的家人们如果得到了烈士牺牲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他们的家人是会得到一定安慰的。他们知道自己的亲人是光荣牺牲的,是为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所牺牲的。他们会把烈士的事迹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的一段哪怕是个人的一个片断的历史,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中的一个部分。而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也都是由这个一段一段,一片一片的历史组合起来的。

历史不是抽象的,不是朦胧的,不是干瘪枯燥的;历史是具体的,是生动的,是鲜活的。而之所以具体,之所以生动,之所以鲜活,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具体的名字,一段一段具体的事迹被组合起来,编织起来。这样鲜活的历史才有可能被后辈们记得住,才有可能继续向下传承下去。

在我老伴的亲属中,他们也有家人当年参军,后来牺牲了。当地政府送来“光荣烈属”的牌匾。烈士的父母得到政府的照顾。虽然当时国家还很穷,拿不出更多的钱,但多少能维持烈士父母的基本生活。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民族和我们的后代,都不应该忘记烈士所付出的伟大而光荣的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在有些地方,对于烈士们所做出的牺牲,有的人已经故意遗忘了,有的人根本就不当回事。当然,也有的学校,每到清明节,还是会组织学生去瞻仰烈士陵园。但是,这样的活动在前些年比过去还是减少了很多。大约二十年前,或者更早一些,我记不太清楚了。有一部电视剧,叫《和平年代》。其中有一段剧情,说某开发区,为了建设什么码头,硬是要炸掉在要建码头位置上的烈士陵园。结果,当地部队居然同意了,说为了经济建设,可以付出这样的代价。我看到这里,对这部戏感到非常不满。什么样的码头,值再多的钱,就一定非要把烈士陵园炸掉不可吗?这不仅仅是对烈士的亵渎,更是对烈士的侮辱。烈士陵园是一块圣地,比起某些文物保护单位还是更值得珍惜。这部电视剧在这个问题上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这样的事不知道在现实中是不是真的发生过。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事发生,那么始作俑者根本就是在犯罪。

近年来,我们的党和政府开始重视对革命烈士表示缅怀和敬意的工作。每年九月三十日,中央领导同志都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举行悼念革命先烈的仪式。这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比起当年的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我们在民间所进行的同类活动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在苏联时代,在今天的俄罗斯也是一样,新人结婚都要到无名烈士墓献花。这不是法律的规定,而是人们自发的行为。

在我看来,至少我们对先烈们的纪念与传承的活动,不是只限于少数几个纪念的日子,我们或许可以开拓一下思路,在更多的场合,更多民间的方式来进行这个方面的活动。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纪念革命先烈的行为也将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1170960.html

上一篇:对一个网友评论的回复
下一篇:提起了松老三

2 王安良 陈有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