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谁会歌颂苦难

已有 2583 次阅读 2019-6-10 10: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有人转发了一张帖子,该帖子题目是:歌颂苦难的一定就是伪君子。文章没有看,无法评论。但这样的标题挺醒目,或者说对于这样一个判断到底要怎么来看。

前些年,一些参加过上山下乡运动的老知识青年,喊过一个口号,叫“青春无悔”。不知道在这篇帖子的作者看来,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对苦难的歌颂。不过,据我所知,如果说有歌颂的话,那歌颂的一定不是苦难,而是在苦难中人们的精神。或者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不畏困难的精神,乐观知命的精神。如果歌颂的是这样的精神,而不是苦难的本身,那么这样的歌颂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

人的一生,说不定会出什么事。如果说遇到一些苦难的阶段,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样的苦难,无论是自然界的因素,还是人为的因素,追究是什么因素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赶上了苦难就是赶上了,关键就是如何应对,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即使我们知道,给我们带来的苦难是有人为的因素,有的本身就是错误造成的。可是在那样一种大环境下,这种状态的出现未必都是人力能够避免的。既然在那个时代无法避免,那么人们如何度过这样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比追究产生的原因可能更重要一点。因为你要追究也只能事后追究,在当时是没有人能有力量进行追究的。如果不能追究,或者追究起来也没有意义,那么这日子到底要怎么过,可能比追究原因对现实中的人们来说要更重要一些。毕竟,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能不能让人们的生活更能过得去还是更要紧一些。

有句俗话说,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消极,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短暂的隐忍并不是不合理,也不是不可理解的。必要的生存智慧是在等待时机,在准备力量,在策划计谋。而在这种艰难的生活中,如何乐观对待,如何苦中作乐,如何利用这样的时间能做更多的事,能学更多的东西,能找到生活的快乐,这难道也是不应该的吗?

当然,在事情过后,对历史进行反省确实是必要的,主要是为了避免以后少犯错误,甚至不要重犯这种重大战略上的错误。但这也不应妨碍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如果在最不幸的情况下,人的精神也跟着萎靡,那只能让生活变得更糟。苦难就是苦难,不幸也就是不幸,但人的生活态度会对这样的状态能够让自己的心理或者心绪有所改变。

有人或许会说,那些在今天喊着青春无悔的人们,他们可能是因为家庭有某种背景,能为他们遮风避雨,能为他们开拓前程。也有些人可能是因为运气要更好一些,有些苦难他们没有遇到,有些机遇他们碰到的比别的人更多一些。大多数人是既没有背景,也没有那么走运。但是,虽然他们生活坎坷,但是在他们中间,也不会都是那种只会抱怨,只会哀叹的人。他们当中一定也有那种积极奋斗,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虽然这样的人不一定很多,虽然他们的努力并不一定都能如愿以偿,但他们毕竟奋斗过了。即使失败,也是铮铮铁骨。他们不会后悔自己的奋斗,不会因此而怨天尤人。

人的一生,总是要有一点追求的。在他们遇到苦难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追求。他们要坚持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坚持为此而不停地奋斗。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当某种机会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会牢牢抓住,从而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这样的情况在那一代人当中并不是罕见的。如果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会把这种成功归结为曾经的苦难吗?我相信他们不会这样做。但不容否认的是,是苦难锻炼了他们,磨练了他们。

当年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时,中国靠着自力更生发展了两弹一星事业。毛主席说,我们应该发给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勋章。这是对赫鲁晓夫的歌颂吗?按照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正是这样。其实当然不是这样。赫鲁晓夫的作为,是帮助中国人民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挫折转变为动力。应该感谢的是中国人民的志气,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所谓奖励给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勋章,不过是一种幽默和调侃。

所以,所谓歌颂苦难的做法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那也只是某些个别人的愚蠢做法,不会具有普遍性。

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人民生活在苦难时代的生活可能比生活在平安生活的时间要更长一些。然而中华文明也正是在苦难中成长与发展起来的。所谓多难兴邦也正是这个意思。多难之难,不是值得歌颂的,但多难能够兴邦,这兴邦之志,兴邦之举,确实是应该歌颂的。不能把对兴邦之志、兴邦之举的歌颂,误认为是对多难的歌颂。这个关系还是要搞清楚。

今天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是不是中国面临的又一难?肯定应该算是一难。我们会歌颂这个难吗?当然不会。但是,我们在很多方面也要感谢这个难的来临。第一,它向中国人民揭示了美国帝国主义的本质。本来,这个本质,中国人民是早就了解了的。但这几十年,有的人已经忘记了,有人装作忘记了,还说美国人从来就是慈善的。现在美国人自己告诉我们,他们压根儿就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不是好事吗?第二,它让中国人民比以往更加团结起来了。在强大的外在压力面前,只有中国人民的团结,才能共渡难关。美国人成功地动员起中国人民,在外力面前形成更加团结的合力。在这个伟大力量的面前,任何挑战都是可以被战胜的。有这两条,就足够了,中国人民确实应该感谢美国这个帝国主义如此及时地做到了这两个作用。当然,这并不是对美国的歌颂,这是对中国人民正常反应的歌颂,对中国人民凝聚力量的歌颂。这还不够吗?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1184120.html

上一篇:重理轻文的复杂现象
下一篇:高考后的的填报志愿

4 王安良 范振英 郭景涛 hmao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