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看过的西方文学著作

已有 3047 次阅读 2012-2-26 05:2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文学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记得小时候,读过莎士比亚戏剧集,好像是朱生豪翻译的,后来又有卞之琳翻译的,但在解放后,中国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好像是朱生豪翻译的为主。当时读的戏剧集里,还有点印象的好像有《第十二夜》,也有《罗密欧与茱丽叶》,还有《威尼斯商人》。还有的一些也记不住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最早接触的西方文学。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出戏的剧本最的,都有这样的句子,叫“喇叭秦花腔”。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觉得可能这是借助于中国戏曲的套路,比如京剧,到最后一场结束落幕时,总有锁呐吹奏花腔,可能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后来,听一个学者说,《罗密欧与茱丽叶》不是悲剧是喜剧。我原来大惑不解。那位学者说,悲剧是指所有的人物在戏的最后都毁灭了,什么都没有了,如《红楼梦》所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罗密欧与茱丽叶》并不是这样,在戏的最后,虽然二位主人公都死掉了,但是两个家族和解了,皆大欢喜,所以是喜剧。这种解释虽然也有道理,但是好像一般的人很难接受。

再读西方文学是在文革中,严格说来,是在文革临结束之前的那两年。一些图书馆开放了更多这样的书籍。我印象深的是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和《笑面人》。《悲惨世界》因为太长了,虽然也读了,可是有点读不下去,雨果经常用好几页的篇幅写背景,写风景,写一些看上去与小说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东西。但是,读《笑面人》就不一样了,这本书,情节相应比较紧凑,也比较感人。当时也正在谈恋爱,所以约会见面时,也没少给她讲这类故事。英国的文学作品,比较知名的应该是狄更斯,还有夏洛特姐妹,以及简·奥斯汀。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也是很早的时候看过。最早是听人家念的,最早听到的是《巴斯克威尔的猎犬》,当时听的时候觉得真的很有意思。可是当后来真的看到这些书的时候,又觉得没太大意思。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呢,还是别是什么原因。所以后来,文革结束的,在大学图书馆看到这一套一套的福尔摩斯的时候,没有兴趣去读了。另外,福尔摩斯的英语拼法是Holmes,从发音来看,应是霍尔姆斯。可是不知为什么,多少年来就一直念成福尔摩斯,反正已经这样了,这么念不管是对是错,就这样了。

狄更斯的书,译成中文的也不少。可是我看那些中译本,也提不起兴趣来。包括《艰难世事》,还有《雾都孤儿》即Oliver Twist。不知道是不喜欢他那种风格,还是翻译方面的问题。《简·爱》也是如此,一看图书馆那要厚得有一寸的书,头就疼得不行,所以我连《简·爱》的中译本也没有读完过。不过《傲慢与偏见》由于篇幅不算大,而且笔法也较有意思,所以能读完。而且根据这本书拍的电影和电视剧,也很好看,应该说,英国在多次拍摄这个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时,的确下了很大的工夫。

对于法国的文学著作,对左拉的小说还是有些印象的。特别是《劳动》和《萌芽》。原来左拉的书印得不多,有人说左拉的书是自然主义的。所谓自然主义,当时我理解的解释就是写男女性关系。等后来看到左拉的作品时,发现并没有多少这方面的描写,不知道是本来就没有写呢,还是我们国家出版时给删掉了呢?但左拉的书有一种民主主义的倾向,或者说有一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倾向。所以我还是有点能读的。

小仲马的《茶花女》我不太爱看,可能是因为是悲剧吧。我不太爱看悲剧。包括电影和电视剧,只要是悲剧,我都不爱看。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是挺好看的。主要是情节写得好。最早是听一个同事给我们讲的,像讲故事一样。这位同事回重庆歇探亲假,在他家里看到这本书,可能是其父亲跟别人借的。那时文革尚未结束。他想拿回北京,父亲绝对不允许,于是他只能在家里拼命地读。利用那几天时间读完了之后,回到北京就给我们讲,如同说评书一般。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文革结束的,国内又再度出版了。译者是蒋学模,后来看到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编者也是蒋学模,看来此人甚是多才。

美国的小说,最喜欢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最早也是听同事讲的,特别是汤姆跟哈克偷贝莉姨妈的勺子,让她怎么也数不清楚那段,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还有让老吉姆写诗,也特别好笑。后来找到这本书,看的时候仍然觉得很有趣。后来还看到一个英文本的,才知道马克·吐温写的时候写了很多黑人俚语。如果不读英文版的,就不知道这本书的有趣之处。也读过《白鲸》,忘了是谁写的了。杰克·伦敦的也读过,印象都不太深。欧·亨利的短篇不错,特别是《麦琪的礼物》,非常感人。

加拿大作家亚瑟·黑利的书曾经特别风行。我读过一些中译本的,后来,在英国一个教堂里,买了一本别人捐的《晚间新闻》(The Evening News),才五十个辨士。后来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读完了,觉得他写的故事最适合拍成电影,因为他写的手法就像拍电影。

退休后,尽读美国的侦探小说,不知为什么国内翻译出版的这类书特别多。最早读的是悉德尼·谢尔顿的,后来又扩展到其他作家,有的写的好,有的也很一般。反正书的封底上的评论都是一通好评,没法辨别真假。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541403.html

上一篇:参加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评审之后
下一篇:以前看过的外国电影

1 李伟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