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如果有一天,大家都是博士 精选

已有 14371 次阅读 2012-10-30 16: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博士

文革前的大学生,包括所谓“老五届”,其实是指从1961年到1965年入学的大学生。到文革的1966年,上课停止了,毕业分配也停止了,大约到1968年左右才陆陆续续走出校门。别看在文革中,大学生们都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名头,又被称为“臭老九”,可是在一些大城市的姑娘心目中,还是夫婿的首选哩。我的一个表姐,就找了一位“老五届”的大学毕业生。此生南方人,个子不高,比我表姐高不了多少,相貌就不必提了。说好听点,就是“疤瘌眼儿、大肚脐儿,一般人儿”。但表姐的母亲,也就是我的舅妈也能找到这个女婿的优点,他长得白。两口子后来的日子过得还是挺美满的。我表姐的同学看到表姐的幸福,十分羡慕,也特别想找个大学生。只是那个时候,这样的精品实在不多,能分到北京的就更不多,所以我的一个中专同学,比我高两年,想去尝尝表姐同学这块天鹅肉。但人家根本不抻这个茬儿,在天鹅眼里,中专生跟大学生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恢复高考后,大学生一下子就更吃香了。记得北师大给教师发了新校徽,结果新街口一带,满大街都是佩戴红底白字的“教工校徽”。肯定也不都是北师大的教师,估计干别的工作的也有。反正外人也分不出来他们到底是什么工种。从那时起,一直到20年后左右,大学生们一直被冠以“天之骄子”的名称。
1999年,本科扩招之后,大学生就满街筒子都是了,拿句老百姓不太好听的话说,就是拿簸箕撮了。大学生就业也难了,后来,这帮大学生快毕业了,找工作不容易,于是研究生也跟着扩招了。研究生由三年制改成两年半,后来又改成两年制。现在的研究生不止是拿簸箕撮,都快拿土筐撮了。但是,用人单位招聘还是要看文凭,看出身,即看你本科院校是什么档次的。如果是985,211,那还凑合,要是在这以下的,那用人单位的选择也同样很苛刻。
我有时后会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如果满世界都是研究生,或者都是博士生,而且都有什么985、211的牌子,那么用人单位该如何选择呢?恐怕也会回到原始的方式,即只考核本人的能力,而置各类鲜艳的牌子于不顾了吧。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为什么现在就还要看各种各样的牌子作为门槛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所以,有时候,我就想,干脆,所有的招生限制都放开,而且根本就没必要设置硕士这个学位,从学士直接招博士生,岂不省事得多。这就跟英美的学制差不多了。硕士只不过是一个中间过渡,博士念不成的改成硕士算了。如果全国到处都是博士,那将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情景啊!就业招聘单位别再说挑出身、挑文凭了,单是985的学校,估计都人满为患了。你还看那个文凭,看那个本科出身有什么用?
有时候,我们的管理机构就是想不开,自己无事生非,没事找事,生出很多限制要管别人。结果,不但什么也没管好,还给自己找一堆罗嗦。东挡西堵,疲于奔命,这是何苦来呢?如果说将来全国毕业的博士超过百万,我估计这文凭什么的,也不会再管多大的用了。你去应聘,就看你有什么本事。纵然本事不太多,也要看你有什么潜能。管理部门管什么呢?就管那些野鸡大学,不让他们出来惹事生非,不能让克莱登大学或者西太平洋大学出来招摇撞骗就行了。如果说再放开,如果文凭都不那么管用了,克莱登大学或者西太平洋大学也就没钱可赚了,你让它再来卖文凭,都没人去买,那你说这不更省事了吗?
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就跟结婚证一样,不过是一张纸。结婚证保证不了婚姻的质量,更保证不了婚姻的时限。那文凭与学位证的作用也差不多,不能保证这些证上写了名字的人就能有多大的本事。还是老百姓那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学者的业绩考核其实道理也是一样,别总拿什么核心期刊,什么SCI来说事,就拿代表作,让同行好好审你一番。是真的假不了,是假的也真不了。蒙事的,一问就底儿掉。有真本事的,底气就是要足得多。这真的有那么费事吗?恐怕我们那些高校行政方面的领导们还是怕麻烦,太懒惰了吧。更何况他们中就有人想要浑水摸鱼,你要叫起真来,他受得了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27665.html

上一篇:爬山
下一篇:压力太大,是从哪里来的?

25 曹聪 李学宽 吴浩宇 唐常杰 乔中东 吕喆 赵燕 高文元 黄富强 魏武 赵美娣 高绪仁 李土荣 陆俊茜 曹建军 刘光银 刘淼 陆泽橼 蒋永华 zhangcz07 fansg colorfulll greenmoon12 techolic xiaobaobao8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