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一次高校组织的合唱比赛

已有 3703 次阅读 2013-1-30 20:0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高校, 合唱比赛

1996年,北京高校组织一次教师合唱比赛。从我的记忆中,这是一次以前没有过的合唱比赛,学校组织教师之多也是以前没有过的。那次,我们学校排练了两支歌,一首是《东方红》,一首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一首是按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合唱声部排练的,估计也是简化了的。有五个声部,男高一,男高二,男低,女高和女低。而原始版的估计怎么也得有八个声部。第二首有领唱,有合唱。领唱的女声嗓子相当脆,不亚于专业唱民族歌曲的专业演员。我们当时练习的时间也比较长。不过,毕竟是业余的,音质再怎么练也达不到专业的标准。那时候也没有钱专门给自己录一次音,至少没有条件分声部专门录音,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唱的到底是什么效果。
比赛也分区,北京高校,当时不算民办的,也有六七十所,也有不参加的。那总数也不少,所以要分区。具体怎么分的,我不知道。我们这片算是北区。有清华、北大、北师大、化工大学,但据我的印象,像钢院(北京科技大学)和邮电好像就没参加。
比赛时,主办单位宣读了得分标准。印象较深的有,如果合唱队唱的是自己创作的歌曲,则分值就给得高,否则,就不会给那么高。先上场的有北大,他们唱的就是一支自己创作的歌曲,很抒情。一般说来,唱抒情歌曲不太可能唱得很高亢,所以音质不错,但音量不是太大。当时记得给了北大90多分。反正你唱得再好,包括你创作的歌曲再好,总得扣一点分,不可能给你满分。后面有几所学校都不是唱的自己创作的歌曲,所以得分就没有北大那么高。
几个队唱下来后,那些没有北大得分高的学校也没有什么异议。可是突然间,有人传说,清华不干了。清华估计没有自己的创作歌曲,但是他们突然提出这个评分标准不公平。具体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这样的意见,没人知道。我们听到的情况是,清华认为,合唱比赛比的应该是合唱本身,不应该把合唱以外的因素添加进去,好像最开始组织合唱比赛的时候,并没有提出要给自己创作的歌曲加分这样的标准。估计清华这一闹,组织者有点慌神了,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很快,组织者妥协了。因为后面的歌唱者再也没有给不是自行创作的歌曲压分,也没有给自己创作歌曲的合唱学校提分。这样,北大的分数渐渐就不再是最高的了。等到清华上场时,他们得了最高分。
后来,我们学校唱完了之后,别的老师继续听其他学校的演唱。我就先走了。后来听说,没有严格地分出第一名和第二名,或者其他名次什么的,而是分成一等奖、二等奖之类。估计清华和北大都是一等奖。我们学校是二等奖,但是排名第七。估计是我们选的歌不怎么让评委待见。当然,也肯定包括我们演唱的效果也有距离。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能不能从分区比赛中脱颖而出,参加市里的决赛并不重要。如果能出线,还麻烦了,因为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排练,折腾。我可实在够够的了。所以,得个二等奖就挺好,其实,名次再差点也无所谓,我反正不会拿这事当真。不过我们觉得,清华是挺拿这场比赛当真的。
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所学校,因为没有伴奏的老师,他们唱的是《长征组歌》里的一首。结果他们用录音来伴奏。但是这个录音不是纯粹的乐队录音,不是卡拉OK的那种,而是战友文工团的合唱录音。可是要放伴奏的时候,不能把人家唱的声音放出来,于是就把人声部分给删掉,只保留器乐部分,所以这段伴奏听起来支离破碎,结果弄的人声也给搞得七荤八素,全都乱套了。其实,他们还不如干脆就排个无伴奏合唱,也许效果还会好一点。
其实,合唱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也不一定非得搞成比赛。搞比赛有搞比赛的好处,可以激励参赛者的斗志。想参加比赛的,都有争强好胜之心,这并不是坏事。不过,把比赛看得太重了,也会适得其反。都是高校的老师了,还有什么事看不开的?何况唱歌也不是自己的专业,比赛也好,不赛也罢,都不过是一场游戏,何必当真呢?
在五六十年代,一些学校、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文体活动真是搞得热火朝天。那时候,京剧、话剧、歌舞都是各单位积极组织的活动。我小时候生活的社区,父亲单位经常有自己的业余京剧团和业余话剧团自己的演出,我还都看过。合唱和这些活动比起来,真算不上什么了。现在似乎只有在离退休的人群中,还能找到这些活动的痕迹,而在职者,能经常组织个合唱排练就算不错的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57981.html

上一篇:拿到硕士学位之后的选择
下一篇:说认真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