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解决教育行政化出路何在? 精选

已有 3210 次阅读 2013-3-18 19: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 行政化

 
重庆工商大学的一些老师们在校门口唱国歌的行动,一下子就把教育行政化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我头一次听到行政化这个词汇还是在六年前,是学校里一位资深教授跟我提到的。我当时对这个概念还不太清楚。后来一系列的事情让这个概念越来越清晰了。而重庆工商大学的这一次事件给了行政化最好的注解。
关于行政化,关于官本位,人们都说了不少了。可是到底应该怎么解决,似乎还没找到可行的药方。虽然有的学校,在分配上没有重庆工商大学如此极端,在明面上,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作为学校各机构的处长、副处长和科长、副科长们,总有在某些灰色地带得到好处的机会。那些明戏的人都说,在学校里,待遇最差的就是教师了。好多老师不太了解这些情况,所以平时表达的愤怒也没有那么多。但是,一旦知道内幕,估计也有可能跟重庆工商大学的老师们一样,一起高唱国歌了。
有些被提上当处长的人,原来也是当教师的。在他们当教师的时候,人也是挺好的。后来,也是因为他们有些与众不同吧,他们就被提到一些机构的领导岗位上。可是奇怪的很,这人一到这样的地方,很多方面就发生了变化。首先,一当上所谓领导,先就把架子端起来了。有的看到原来的老师,也变得爱搭不理的了。如果遇到来机关办事的人,也会打官腔、拖延、推诿等等,反正官僚主义有什么表现,他们都会有什么表现。要知道,这都是刚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沾染上如此多的臭毛病,真让人叹息。
所以,行政化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干部作风上的问题。现在对干部的提拔,只讲使用,不讲教育,是很不得当的。但是,不光是在学校,而且在党政机关,都不重视对年青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对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于传统的优良作风,很少有在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中提到这些问题。各类干部培训部门,在对干部进行培训时,只重视所谓新知识、新视野,而对于干部作风本身,却完全忽略了。这种对青年干部只重使用,不重培训的做法,也是在毁掉这些年轻干部。若干年前,有个年青人,刚当上管理房产的副处长,没有几天,就给自己整了一套两居室。结果在遭到举报后,很快就被撤职了。
教育行政化的问题,不仅有官本位的观念和体制的问题,更有进入教育官员职务的人本身的缘故。这些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当过教师的。在担任领导职务后,还要继续搞双肩挑。这双肩挑本身也有问题。过去叫行政业务都不耽误,现在实际上都要把好处占全了。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从教师岗位上走出来的干部,一方面会认为自己在业务上已经不错了,另一方面也会认为自己在管理方面也是有能力的。所以越是这样的干部,搞起行政化来就可能越起劲。
现在看来,要在体制上根本解决教育行政化的问题,难度还是很大的。因为它牵涉到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有些人就直接提出,要改变教育行政化的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体制,彻底学习西方大学的制度。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在现行的中国,实行起来肯定有难度。那么要在现行制度上,做些什么样的调整和改变,就很需要大费脑筋。在现行的情况下,加强教工代表大会的职能和权利是一个重要的方式。但是,这需要有关法规的认可。比如,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或讲师的工资级别,同时也要规定双肩挑的干部,只能选择教师岗位的工资薪酬,当然,行政职务的薪酬肯定要低于教师岗位的薪酬。再进一步,如果教师担任行政职务之后,要规定这样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上要受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如不得允许申请课题和项目等。本来你要做行政职务,就要牵扯极大的精力。你再搞什么课题,那就什么也做不好。如果你认为不会分散更多的精力,那基本就是胡扯。因为这就既不打算做好行政工作,也不打算做好教学科研工作,纯粹是想混日子。另外,教师投诉的渠道也需要更多更宽更畅通。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教育行政化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
希望重庆工商大学的这次事件能够真正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不仅仅是教育管理部门,恐怕更高层的政府部门也要关注。这个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了,再不根治,中国的教育问题恐怕就会更加积重难返了。

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rm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71504.html

上一篇:推销与骗子
下一篇:处处留心皆学问

4 吕喆 喻海良 罗春元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