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当年的知青

已有 3656 次阅读 2013-5-23 11:0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是一个很悠久的概念,最早产生于五六十年代。当时一些从农村上学的青年,中学毕业后又回乡务农,那时称为回乡青年,或者回乡知识青年。后来又有城里的知识青年下乡务农,当时也有被称为下乡知识青年的。据有些书籍反映,在文革前,有一批家庭出身不是太好的知识青年,城里也不给安排工作,就直接要求他们下乡,实际上也是插队。那批人非常坎坷。后来文革中下乡的知青都返城了,但是由于没有针对他们的政策,他们当中能够回到城里的凤毛麟角。文革前,上海有一大批中学毕业的知识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也不都是上海的,也有南京的。北京也有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到东北国营农场工作的,文革中也有一部分改为生产建设兵团的。北京和天津还有一部分知识青年在文革前分配到宁夏十三师,那也是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吧。听说去十三师的人都比较野,但这只是听说,没有什么更具体的证据。直到文革中,自1968年底以后,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知识青年的称呼就遍及全国各地了。

北京最早一批下乡知青是去插队,去陕北。后来又有去山西内蒙等地插队的。后来就有去生产建设兵团的。北京去生产建设兵团的最开始是去东北,后来也有去内蒙和云南的。插队的有去陕西、山西和内蒙的。去其他地方的就没有大规模去的了。有可能是个人投亲靠友,以便得到稍好一点的照顾。

1972年以后,北京的知青下乡插队多在北京郊区,也多在远郊区县。如顺义、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大兴、平谷、房山、门头沟等。去这些地方的知青一般都待不过三五年就回城了,有的是分配工作,有的是在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

一般说来,那时城里招工,多在下乡的知识青年中招。但是也有例外。有一年,门头沟招的一批农村青年,多为当地社队干部的子弟。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普遍,但肯定是存在的。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就不得而知了。

严格说来,说起知青,除了下乡插队或者去兵团的以外,也应包括没有下乡而分配到企业工作的那一批人。这些人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被照顾而不用下乡,政府给分配了工作;有的是上一届都下乡了,下一届毕业生就分配到城里了。如1968届的初高中毕业生,就有一批被分配到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这种分配有时就分在当地,有的就分在外地。如曾经有一批北京的中学生被分配到青海锻造厂。不知道这个厂是什么背景,也不知道后来分配到这个厂的北京知青有多少人后来回到北京。

还有一些分配到企业工作的是考上中专技校的学生。他们当中很少有上山下乡的。除个别极坚决的人之外,绝大多数这类学校的毕业生都分配在北京的企业单位。中专技校的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在企业的待遇略有不同。普通中学毕业生到企业从学徒做起,每月工资很低,仅十几元钱。而中专技校的学生一到企业就拿中专毕业的实习工资,是32元。一年后转正,如果转成干部级别,就拿37元钱。如果转成工人级别,就拿二级工的工资39.80元。大多数人都愿意转成工人,因为工资每月多两块多钱。但也有个别轴人,一定要转成干部,宁可少拿点钱,也要保留干部身份。后来四人帮被粉碎后,这批中专生也都被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其中大多数人都被抽调到管理部门担任管理工作,他们的级别也就相应转成干部级别了。

那时候,要人的地方还不少。随着尼克松访华后,国家一点点对外开放,有些部门也需要年轻人补充进来。例如宗教部门也需要对外交流,但是由于在文革中,宗教领域受到极大冲击,寺庙里也没有年轻的和尚尼姑。于是在恢复高考前,国家就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一批男女毕业生,去担任和尚尼姑的工作。据说,这样的人选要求还挺高。除了有高中文化之外,面相也要周正,不能歪瓜裂枣。而做和尚尼姑,头发都要剃掉,所以头型也要圆整饱满。后来不知有多少人进入了这个行当。也不知他们能不能结婚成家,每月工资多少。估计后来在改革开放之后,除了愿意继续做这个行当的之外,多数人也就转业还俗了。后来的寺庙僧尼都是自愿入行的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92697.html

上一篇:唯有读书高与行行出状元
下一篇:就业歧视及其他

7 朱晓刚 曹聪 陈冬生 徐大彬 刘淼 白图格吉扎布 林耕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