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闲话中秋 精选

已有 4418 次阅读 2013-9-19 03:2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中秋节, 闲话

小时候过中秋,当时祖母还在世,当然离不了吃月饼。小孩子都喜欢甜食,如果让小孩子自己撒开了吃,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大人自然不能让小孩子敞开来吃,一次只吃一点点。小孩子觉得不过瘾,但也无可奈何,大权在大人手里,小孩子想吃而吃不到,心里那种无奈可想而知。所以说,大人们总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这是大人的视角所看到的。而在小孩子那里,至少想多吃月饼而不得,这也是小孩子的烦恼之一吧。

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住在广寒宫,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似乎基本就这几种。广寒宫,这名字听着就冷清得很,这里能住人吗?嫦娥年年住在这里,旁边也没个人,还不早得抑郁症啦?要不也得憋住个自闭症来。生活在这么个环境里,嫦娥如果依然身心健康,那得是多强的心理素质啊。小孩子看着月亮,怎么也看不见嫦娥在哪里。而月亮上长有一棵桂树,小孩子们也是望着月亮看了许久,仿佛月亮上的一些阴影像是一棵枝干不太直溜的树。而吴刚与玉兔基本是找不到的。或许大人们说,月亮离我们太远了,太远了的东西,看不到也很正常。小孩子无奈,也只好接受大人的说词。

中秋赏月,到底赏些什么?月亮几乎经常能看到,中秋的月亮难道会比其他望日的月亮更圆?当然不是。只是在其他的望日里,人们忙得头昏脑胀,无暇赏月。而到了中秋,天清气朗,又有这么一个节日。借着节日家人团聚,吃吃喝喝。光吃光喝也无趣,于是找个由头折腾一小下。这便是赏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吃喝赏月之时还要做诗填词,于是便有了李白、苏轼之流的咏月诗词。

想来古人的娱乐项目实在太贫乏了。如果像今天有什么电视、歌厅、卡拉OK,谁还会大晚半晌盯着月亮看半宿?那时节,能看歌舞也不过是富人与官家的特权,普通人要看场戏也要等不少天才能看上一出。剩下的时间没法打发,有点闲钱的喝酒赏月就是消磨时光的好项目了。

古人赏月,大多寄有思亲之情。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就是思亲的名句了。本来在中秋应是团圆之时,但那时交通不便,人们都免不了俗务缠身,一时也走不开,即使想走,一时也走不到,只好望着月亮出神。而且那时夜晚,室外无任何具有相当光强度的照明装置,顶多是在茶楼酒肆挂个灯笼。而大部分街道与人们的居所附近,夜晚中看到的多为昏暗之地。所以一旦天上挂个中秋明月,那在夜晚时分有如此强度的明亮,怎能不让人有豁然开朗的心境?

中秋节的由来,大约绝不仅仅是因为此时秋高气爽,而使月亮看上去分外明亮。这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到中秋,土地上成长的作物纷纷进入成熟时期,农人们开始陆陆续续收割庄稼,采摘果蔬。有了收获,就有了生命延续的希望。人们有理由在这个时候让自己轻松一下。到了收获和季节,平时离散的家人也都要尽可能地赶回家里,与亲人团聚。这样的节日,既有欢乐,又有期待与希望。希望来年能有更好的收成。夫妻的团圆也希望来年添丁进口,家庭人丁兴旺。

延续到现代的中秋,很多农业社会时的习俗已经渐渐淡去。收获的含义在农村还有,在城市里已经找不到了。家人团圆的意义还在,但在都市中,毕竟放假时间不长,而且也是近年才开始有这样的假期。距离不远的家人还能团聚,相隔千里的有了动车、高铁、民航班机,也能解决一部分家庭的团聚,不过毕竟还有更多的家庭只能把团聚的希望寄托到春节了。现在的中秋,估计就剩下吃月饼了。北方的月饼,原来比较简单,有自来红、自来白、提浆月饼,五仁的也有,但在旧时就是高档的了。改革开放之后,广东月饼大举北上,其馅料之丰富,味道之奇特,实在让北方人开了眼。只是年轻一代接受这种新口味倒也不难,老辈人还是喜欢那种朴素的自来红、自来白。对于猪肉馅、蛋黄馅,北方的老人能接受的似乎不太多。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到临近中秋节,生产月饼的食品厂就开始忙得不亦乐乎。工人们几乎是天天加班,而且提前一个多月就开始进入这样的紧张状态,或者叫临战状态。工人们一天要干十二个小时,而且没有星期天。当然,厂里也会发点加班费,但与付出的辛劳相比,实在有点杯水车薪。那时就是月饼生产得越多就越好,可是一过了节,大批月饼就滞销了。然后就降价处理。实在处理价也没人买,就送到郊区农村去喂猪。

不少文化人呼吁,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恢复其内在的文化气质。想法倒是不错。可是这东西可不是一想就能做到和改变的。大环境已经完全变了。传统的文化气质来自传统的农业社会。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样子了,你要恢复过去的那种氛围,有什么可行性?说是痴人说梦,人家不爱听,可这是不是事实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26035.html

上一篇:又是一年“九一八”
下一篇:工科高校培养目标的变迁

8 王芳 吕喆 蒋迅 曹聪 李东风 孟津 唐常杰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