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读过的法国小说

已有 4501 次阅读 2014-3-30 00:2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法国的书,读过最多的还是文学书。记得年轻时,说起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其中就包括要读过18世纪法国的小说。其实后来发现,法国小说译到中国来的,最多的还是19世纪的作品。非小说的也读过,如霍尔巴赫的《袖珍神学》,那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反神学作品,也算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一个代表作。

如果我读过的最早的法国小说,当是伏尔泰的《老实人》,曾被译为《憨第特》。只是当时那个译本不是太理想,所以读起来兴味不是很大。不过,至今还有情节有印象。这老实人爱上了一少女。少女是基督教的信徒,而老实人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人,老实人也下决心要皈依基督教。但是要受洗。他也不知道受洗是怎么个意思,就在大冷天里跳到一个水塘里,怎么也不肯出来。后来少女跟他解释了半天,他才从水里钻了出来。这本书大约是在初中时读的。

文革后期,出版社出了一批外国文学作品,像雨果的《笑面人》和《悲惨世界》。发现雨果的书,在开头用很长的篇幅啰里啰嗦地写了一大堆议论,有的是描写风景的,有些是对什么事发表看法的。这些议论看上去跟他要写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当时看的时候,都把这个地方隔登过去。只拣比较重要的情节来看。不过,《笑面人》给我的印象还是很深的,第一次感受到雨果的人文主义的色彩。《悲惨世界》也看过,只是因为它实在太长了,要从头到尾看下来,得有很坚强的决心和耐心。而我有时候不那么坚强,所以有时候就跳着看,无法从一而终。

巴尔扎克的书也看过,但总的说法不是太喜欢。什么原因也说不清楚,总之没看过几本,看过也没有什么印象。左拉的书,现在好像提到的人不多,但是我还是读过两本的,一本是《劳动》,还有一本叫《萌芽》。这两本书都有一定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是讲小说主人公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他企业里的工人。这在现实中当然不会有,但左拉就是这么写的。当时,看过一些评论文章,说左拉是自然主义作家。我不懂得什么叫自然主义,后来有人说,就是他在描写性的方面是比较公开的。可是我看的他写的这两本书的中文版,没有性什么事,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出版社事先就做了处理,不让中国读者看到这些东西。我感觉我对左拉的印象比巴尔扎克要深一些。

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最早是听一个工厂的同事讲故事的口述。他探亲回家,在家里看到这本书,就花了几天几夜给看完了。亏这小子记忆力不错,从家里回到单位后,就给我们讲了起来。那时中文书名叫《基督山恩仇记》,反正中国人一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什么的,这题目都得带点吸引人的色彩。大约在文革后,国内出版社也正式出版了这套著作,我从学校图书馆借出来看,但始终没打算买下这套书。

唯一买回来的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如果按照法语的发音,约翰应该译成让。但是中国人总爱译成约翰,不知是不是这是圣经里圣徒的名字,所以就不再改动了。这个名字在不同的欧洲语言里拼法是不同的,发音也是不同的,可能只是在德语里,这个名字的发音才与汉语中的约翰最为接近。西班牙语就会念成胡安(Juan),反正归了包堆就是那么回事。这本书刚读的时候也是读不下去。它太像一本传记了,跟记流水账差不多。后来看着看着,觉得有点意思了,但是后来再读的时候也不多。上大学时,跟老师提到过这本书,那时我还没有看过。老师当时也还很谨慎,说这是描写个人奋斗的书。个人奋斗在那个年月绝对是有贬义的。后来我看过这本书,才知道,这与个人奋斗实在相差得比较远,远比个人奋斗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小仲马的《茶花女》篇幅不长,也看过,只是我觉得女主人公的遭遇太悲惨了,有时实在读不下去,不忍心看到如此悲惨的故事和结局。小说女主人公名叫玛格丽特,但不知为什么在歌剧中一定要改成薇奥列塔,这是意大利人喜欢的名字吗?不知道。

法国小说给我的影响仅次于苏联小说。至于为什么能看得进法国小说,而对美国小说、日本小说、德国小说就没觉得有那么大的魅力,也不太好说。只是今天的法国小说,我似乎再也没有看过。不知是国内翻译得不多呢,还是没有引起过我的注意呢?这就不知道了。




读书荐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780329.html

上一篇:历史与我
下一篇:为什么当老师的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4 武夷山 梁季阳 余昕 ahm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