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教孩子不说假话何其难也 精选

已有 5711 次阅读 2015-8-16 05:5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每个做父母的,都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学会了说假话。这样的结果让所有的家长都非常失望,说是崩溃也不过分。为什么家长的初衷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相当复杂。

其一,家长要求孩子不说谎,可是家长自己却对孩子说谎,哪怕这个谎言的目的是为孩子好。比如家长不希望孩子过早接触含糖食品,在家长自己吃巧克力的时候,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家长在大嚼,家长就告诉孩子,这个东西味道很辣,小孩子小,不能吃。之前,小孩子也偶然尝试到过辣味食品,感觉味道不太好,自然印象深刻。所以当家长跟孩子说,巧克力味道很辣的时候,小孩子自然不想去碰了。可是孩子会长大的,两岁的孩子可能会相信家长的话,而过不了一年,当孩子有机会从别人那里尝到了巧克力的味道之后,他会不会认为他的父母对他说了谎,欺骗了他?或许这样的结局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了。那么之前家长告诉孩子不要说假话,还能有什么意义?家长的教育在那倾刻的一瞬,是不是就土崩瓦解了?

其二,当孩子说了真话之后,得到的往往不是鼓励,而是训斥。特别是孩子对自己做错的事坦然承认的时候,经常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孩子做错了事,父母要求他说实话,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说了实话,但接下来父母就对他做错的事开始进行训斥,你不该这样,你不该那样,你为什么这样做,你为什么不那样做,弄得孩子无所适从。这样的情况经得多了,孩子就会发现,说了实话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于是孩子就开始说假话,开始用假话糊弄父母。当父母被孩子的假话糊弄过一次两次后,孩子发现,再没有父母的指责与训斥,感觉到这样做的结果还是挺好的。于是孩子就再也不想说真话了。即使有一次两次说假话被揭穿,顶多得到的是和以往说真话的同样结果,一通训斥或者打骂,但如果能蒙混过去,这样的训斥和打骂没准就躲过去了。

看来,父母希望孩子永远不说谎,但实际的效果却基本不理想。任何一个孩子,完全不说假话是不可能的,只是说得多和说得少的区别。按现在的情形看,能不太常说假话的孩子已经是很不错的孩子了,应该是相当诚实的孩子了。但没有人能保证他们永远不说假话。而且这样的保证也没有意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有时候是必须说一些所谓无害的假话,或者善意的谎言的。这是社会今天的现实所客观存在的。因为在很多时候,有很多人并不喜欢听真话,而那么无害的假话,或者善意的谎言,虽然不是真话,但并不会伤害什么人,所以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对于这种所谓无害的假话,或者善意的谎言,我们到底应该还是不应该接受呢?这里恐怕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要求永远不说假话,就等于不能容忍所谓无害的假话,或者善意谎言的存在。可是如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永远都是这样直来直去,恐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存在犄里疙瘩,不那么顺畅。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一下,即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只允许永远说真话,哪怕这样的真话听起来不顺耳,但是,大家都这样说,这样听,时间长了,是不是也会都习惯了?而且这样的情况或许能真的教育孩子永远不说假话,哪怕是无害的假话,也不能说。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我们如果能做到,在该说真话的时候,绝对不说假话,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特别是当真话是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而假话则可能伤害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时,说真话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而说假话就显得特别可恶与恐怖。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看来,在原则问题上,讲真话是必须坚持的,说假话是必须反对的。只是由于每个人对于原则的理解不太一样,所以还是会造成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到底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只是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和出发点。那么在敌人面前出卖同志,这样的真话说出来也是可耻的。所以,判断到底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似乎并不是以真假为标准,还是要看说出这样的话到底符合什么人的利益。

真话与假话是真与假的区别,但是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样的话则是价值与道德的区别。这样的问题无论对于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本人都是很难选择和判断的。姑且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还是只能告诉他们,我们应该说真话,我们不应该说假话。尽管这样的教诲总显得比较简单,甚至幼稚,但是,我们也只能这样告诉我们的孩子。

对于孩子,做父母的应该永远是严肃而宽容的,严肃表明要认真,不能溺爱,宽容表示不能太苛刻。溺爱与苛刻都会让孩子选择谎言,信否?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913399.html

上一篇:录取分数线与排行榜
下一篇:再读《管锥编》小记

9 曹须 闵建中 文克玲 李宇斌 陈桂华 俞立平 王安良 xiangyu123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