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海归和人情社会 精选

已有 21223 次阅读 2015-9-1 06: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有调查表明,有约三成的海归回国后,发现不太适应这个人情社会。这其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人家基本不那么看重人情关系,当然人家也不反对人脉关系。只是在公事上,可能会利用人脉,但不太会看重人情。而中国人,似乎无论公私,都离不开人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很多商家,在公事之余,要经常陪伴客户应酬。应酬这事据说会培养与客户的感情,有利于当前的合作,也可能有利于将来的合作。当然,合作的目的是大家都能赚钱。

我们这样的书呆子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应酬就会跟赚钱联系起来?合作的基础是什么?到底是企业的信用,还是企业之间的人情?国外企业肯定看重的是信用,因为人情这种东西实在不那么靠得住。国内现在也开始重视信用,但似乎还是摆脱不了人情,总觉得有了人情就好说话,没了人情,一切就都显得冷冰冰的,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很奇怪。

说实话,人情这东西有时候也很耽误事。人情会变,人会翻脸。所以昨天是人情的,今天未必就是;昨天与你觥筹交错的,今天就可能为一点事跟你闹翻。所以大家总要维持一点面子。人情这东西跟面子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有人情就有面子,没有面子就没有人情。

在西方成熟的经济社会里,这种面子和人情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基本没有必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一和二,大家就拉倒。整个一个干巴利落脆,做什么事都很痛快。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也没关系,下回再说。可是这事一到中国,很多麻烦就来了。你说不行了,他还想尽力挽回。但挽回的方式与企业动作和调整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在人情上下功夫。要请你吃饭喝酒,要送你礼物,要巴结你,讨好你,直到你愿意重要考虑合作为止。这事累不累?双方都累。可是有时为了一桩生意,人们就是乐此不疲。在我等书呆子看来,别说也做这样的事,看都看得累得喘不过气来。可是人家说,在商言商,不这么干,怎么赚钱?

别的先不说,现代商业社会,要做事的很多,要想的问题就更多,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耗在所谓人情关系上,实在是太浪费,太不值得了。更要命的是,这样的风气已经传染到学界。有的学人,也喜欢搞这一套,经常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吃吃喝喝,甚为得意。其实各自多心怀鬼胎,都在拨弄着自己心里的那个小算盘。

这么做有意思吗?我反正是搞不懂,因此也不喜欢这一套。学术界也不是江湖中人,何必来这一套表现出那么多江湖气?有那时间少灌点酒,让大脑多清醒一些,好想一些学术上的问题,比什么不强?拉了帮,结了派,输送了所谓人情,或许你们觉得很有用,可是实际上到底能发挥多大的效用?真是天知道。

海归们既然归来了,人家多少是想认真做一点事的。在国外,人家习惯了不在乎人情,可是回来后,还要被迫陷入其中,那肯定是苦不堪言。这种东西把人耗久了,多少会让人萌生退意。这也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小的损失。

人情问题的解决不会在一朝一夕。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情的作用会逐渐下降。这当然也是在大众已经看到人情在公共事务与公共关系中毕竟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中国长期的农村宗法社会,让人情这种东西的弱化会有很大的障碍。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给予过高的期望。

有人会说,人情怎么啦?没有人情还叫人吗?人不是都要讲感情的吗?的确,那些回国后对人情感到不太适应的海归们,估计在国外时,也会对国外有时候的人情淡漠感到无奈。其实,对于国内的人们来说,只要把公私分得比较严格一些,公事公办,在公事上不能讲人情,其实很多事就要简单得多。把人情牵涉到公事中,不但把问题搞复杂了,还会把事搞乱了,把事做坏了。结果都是得不偿失。

有时候,越是在公事上不讲人情,不讲情面,在私下里的人事关系反而更容易相处。因为在这样的场合,大家反而都轻松了,不需要为公事上还要讲人情情面而劳神。只是一些人们可能还不太能感受到这样的轻松,他们宁愿为人情情面而不轻松,以为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其实往往事与愿违。

也有人认为,人情在中国是一种润滑剂,但实际上,谁能说它又不是一种干涩的阻滑剂呢?好多事情都会被人情世故所延误。能快刀斩乱麻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拖拖拉拉,效率低下。我们吃这样的苦头难道还少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917475.html

上一篇:我们的大学生是过多了吗?
下一篇:远方是何方

26 彭渤 朱晓刚 戴德昌 马建敏 周健 张士宏 刘晓军 陈楷翰 白龙亮 周著黄 张能立 冯兆东 乔中东 吕洪波 石磊 陈斌 黄永义 金耀初 李卓亭 杨立坚 曹须 马志超 ybybyb3929 xubaiduo zhangling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