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历史到底有什么用 精选

已有 6185 次阅读 2016-8-21 08:3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历史学到底有什么用?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回答得上来。既然是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会存在某种尴尬。因为一谈到有什么用,往往就跟经济效益什么的联系了起来。历史学能带来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历史学者估计很难回答得上来。既然没有什么经济效益,那么学历史干什么?研究历史有什么用?

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看,如果看什么学科有没有用,只看它是不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这样的观点、这样的理念肯定是肤浅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治国安邦,讲究的是修齐治平,跟是不是能赚多少钱没有什么关系。可是有人会说,你讲传统文化有什么用?中国在资本主义面前不是曾经被打败得体无完肤吗?你讲治国安邦又有什么用,国家贫弱,也不是靠讲治国安邦就能改变得过来的?再有,中国讲究文史哲不分家,传统文化不都是讲这些东西吗?可是在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面前,这些东西能堪一击吗?

如果根据上述观点,历史没有什么用,中国的悠久历史除了成为中国的包袱,也没什么用。你看美国,才二百多年的历史,人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讲五千年文明,甚至更久远一些,不是还比不上美国吗?所以,研究历史没有多大的用处,学习历史更是误人子弟。这么多年来,高考学文科的,报考历史学科的学子总是不很多。除了少数家长之外,多数家长似乎都没有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学历史去的。

当中国人自己对于历史都没有太大的信心的时候,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却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两位美国大学的研究历史的学者最近写了一本书,叫《历史学宣言》,英文名为The History Manifesto

有评论家认为,通观《历史学宣言》全书,其核心思想是批评当前史学界的短视与碎片化倾向,呼唤长时段历史(long-term history)的回归,号召历史学家在政治决策与公共领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作者们在书中警告道,历史学科正在逐渐失去对普通公众的吸引力,它往昔在政治决策者那里的优越位置正被其他学科所代替,但后者的立场往往不是基于历史事实,而是以满足当权者任期需要为重要参照。他们特别指出:以美国为例,至少在有关气候、世界政府和不平等这三个公众议题上,有关未来发展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那些将人的本质看做是静态的经济学家手里。

现在时兴地说法是关于大数据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没有足够长程的历史,也就不会有真正规模的大数据。上述评论中关于经济学家的作用,或许会让经济学家感觉不太舒服,但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者到底归属于哪一类,而在于决策本身的观念与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未来发展的话语权掌握在经济学家手里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直接博弈的方法与观点。进一步说,就是对当下条件与环境的各项评估成为决策的一种基本的方法。评估什么?评估现有的条件和力量对比,评估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是会获利还是亏损。如果归结为更高一层的方法,就是一种博弈。对方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条件,有什么不足;我方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条件,有什么不足。两下里综合评估,或者做什么兵棋推演。那么最终的结论是盈还是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最终决策的选择自然是要盈大于亏,利大于弊的那一项政策。

这里有历史吗?没有看到。或许聪明的决策者会把历史的因素考虑进来。但一般的模型很难加入历史的因素。因为虽然历史看上去并不是无穷的,但如果加入哪怕不多的因素,那就会让模型的运算极其复杂。而复杂的模型几乎就是不实用的,最终也是要被放弃掉的。博弈者不会选择这样的模型来给自己添麻烦和裹乱。他们宁可选择更简单更直接的模型或者方法,对决策者来说,这不光能省事,还似乎对公众有更大的说服力。

但不能不说,缺乏历史因素加入的决策,多半会是短视的。没有历史的镜子,很多决策很可能就显得非常愚蠢。前人犯过的错误,如果今人并不了解,那么今人依然会重犯前人的错误。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美国的决策者们经常是不考虑历史因素的,因为美国的历史如果从中国的历史角度来看,它根本就算不上历史。朝鲜战争打完了,没过十年,它又去打越南战争。美国当然也有它的总结,也有它的新的不断地评估,但它没有历史感,因为这两场战争之间的时间距离实在算不上有距离。

与美国人相比,英国人的历史感显然要厚重一些。英国脱欧,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其实就在于英国人的历史感。因为眼看欧盟和欧元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英国如果再不赶紧脱身,自己就会跟着欧盟这条船一起沉没了。在英国的公投中,赞成脱欧的多为年纪大一点的人,赞成留在欧盟的多为年轻一点的人。至少在英国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看来,不脱欧是有点危险的。而年轻人则没有这样的体验,他们更看重当下欧盟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利益。

对于国际政治,俄罗斯人与中国人的很多处理方式也很不同。这里不能评价孰优孰劣,因为不同的民族风格对于决策本身来说都会带有各自的特点。俄罗斯人性格直爽。你要上门找揍,我立马满足你的要求,立刻回敬你一拳。这对俄罗斯人来说,似乎比较正常。中国人似乎不是这样。你挑衅我,我是要选择的,哪些是要当即回敬的,哪些则不必要那么着急。比如,日本搞钓鱼岛国有化,中国立刻派海监船出入钓鱼岛海域巡逻。而在南海方面,有的事是必须迅速回应的,而有些事则可以先看一看。所谓静观其变,本身就有历史的智慧存在于其中。有时候,反应快是必要的,有时候,反应太快未必就是恰当的。中国对于日本,基本看透了它是什么鸟变的,不要说一百多年来,几百年上千年来,它的民族本性似乎就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它搞什么脱亚入欧,那它的民族本性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中国在处理与日本的关系时,是比较泰然的。因为日本能做什么,日本想干什么,它一撅屁股,就知道它要拉什么屎。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当然也要在战术上重视它,但在总体上,在历史上,在战略上,我们还是很有把握的。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这是中国的包袱,但它同样也是中国的财富,有财富就是个包袱,只是不要光是在背着这个包袱,而是要充分运用包袱中内在的财富。这是我们文明的优势,是任何其他国家都不曾具有的优势。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997722.html

上一篇:拿了人家的钱,就得给人出活
下一篇:反思和意淫

26 张士宏 郑小康 王启云 杨正瓴 徐翠 孙雪 吕喆 贾伟 王从彦 李颖业 岳东晓 黄永义 武夷山 王家冰 彭真明 姚小鸥 马德义 周可真 姚伟 wangbin6087 xlianggg AliceRChen woodzen mxt110 tuqiang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