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怎样写英文审稿意见 精选

已有 95156 次阅读 2015-10-14 16: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怎样写英文审稿意见


首先说明一下,写这篇博文是缘于张忆文同学的博文(审一篇SCI稿件,整个人都不好了(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928107.html )。张同学的博文其实写得很不错,自己的切身体会,很有参考价值,我是认真读了。但博文后附上的英文审稿意见却让我哑然失笑。我这里声明一下,丝毫没有嘲笑,显摆的意思,因为这是张同学第一次写英文审稿意见,老实说比我当年第一次审稿写得好多了。


话说我第一次给英文期刊审稿,并不是期刊编辑邀请,而是导师安排的任务,具体地说就是主编邀请导师审稿,导师出于训练我的目的,让我先审,然后再跟他讨论,修改。我当时的审稿程序是这样的:


首先打开金山词霸和google翻译,干什么呀?查生词呗。要知道人家写的英文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单词,不查哪行啊!就这样,我几乎花了三四天的时间,总算把人家的论文看完了。看完以后这审稿意见可怎么写啊?没办法,只能去找导师。导师说审一篇文章,第一要看的是文章的结构。什么是文章的结构?文章的结构其实是指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什么是内在逻辑关系?简单地讲就是文章的引言部分文献回顾是否全面,是否层层铺垫提出问题,是否在引言末尾概括本文内容框架。引言过后就是methodology部分。这部分无非常用的就三种方法:解析理论,实验,数值计算或者再加上一个Case study. 这几部分的内在逻辑,也就是这几种方法是个什么关系,前后顺序是什么一定要清楚明了。否者你就大胆地写上这样的句子:This paper is not well structured. It is difficult to follow. 然后明确指出论文结构应该如何修改。


第二,就是英文。关于英文问题首先要看作者出身。如果是亚洲人,重点注意中国大陆,日本的作者,韩国,中东的作者的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些地方的作者大多数英文都是有问题的。有问题当然需要修改。这时候可以用这样的句子:There are sloppy grammatical and editorial issues everywhere in this paper. Many of them could cause difficulties to the readers. 然后举几个例子。这里给个小窍门,如果对自己写的某个词,或句子不是很有信心,那就放到google里搜一下,很容易找到相似的语句,以核实自己写的东西是否地道。


第三,就是专业问题的探讨。专业问题的意见,如果能抓住要点,击中要害,即使你最后把文章毙了,作者也会心服口服的。当然,大家都没什么深仇大恨,不见得非得往死里搞,才能显出你的严谨,高水平。指出问题的同时,如果能给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是最受欢迎的。


第四,强调细节。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审稿意见切记假大空,高大上。而是要从细节出发,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这样才有说服力。相反,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句缺乏创新性,就把文章给毙了,就会很让人不服,同时,这样的审稿意见也会让主编很为难。如何才能让人服气呢?你说人家的方法没有创新,请给出你详细的理由,最好给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第五,整理自己的审稿意见,如果能适当分类会更好。比如说:

-Technical items for which revisions are compulsory:

-Technical items for which revisions are recommended:

-Items for which editorial revisions are required:

这样无论对主编做决定还是作者修改都非常清楚,一目了然。同时也说明审稿人至少看起来很professional.


最后说个窍门:很简单,就是认真解读自己论文的审稿意见,认真学习,包括学习人家使用的英文套路,记熟,等自己审稿时,如数奉还,档次一下就上去了。自己到底什么水平,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2836-928133.html

上一篇:屠呦呦获诺奖的启示
下一篇:周末都谁在工作?

33 杨正瓴 张忆文 伍泓宇 董焱章 蔡宁 陈小润 黄仁勇 李宗昌 钱家骏 陆泽橼 程适 黄永义 汤茂林 吴斌 Editage意得辑 陈理 亓欣波 王志杰 曹贺贺 郑开启 张波 梁洪泽 李勇义 司黎明 张文增 刘军胜 陈奕涛 吕振超 htli qzw luxiaobing12 biofans zhuq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