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xgu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xgu2012

博文

基于社区养老的老年社区规划设计的一些基础资料

已有 3102 次阅读 2013-10-25 13:57 |个人分类:社会评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资料, 规划设计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南通市从1982年起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南通市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有186万,达人口总数的24.2%,高出全国9.93个百分点,成为全国地级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源于:http://js.qq.com/a/20131025/004483.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据南京市老龄委透露,截止到2012年底,南京市60岁以上的老人达116万,根据“每年以4%—5%的比例递增”这个趋势,到2013年底,全市老人将超过140万,占全市614万户籍人口总数的22%,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据2013年10月11日召开的江苏省老龄委第七次全委会上透露,江苏省老龄化程度较高,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达18.89%,养老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增长。

根据“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江苏省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由20%增至50%。但到去年底,全省35.2万张养老床位中民办床位仅8.4万张。护工队伍不稳定、不专业,也是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全省1400多万老年人,按15%的护理比例,有210多万老人需护理。如1个护理员照顾20个老人,就需10.6万护理员,但全省持证上岗的护理员仅1.7万人,专业养老护理人员属于紧缺专业。【http://js.qq.com/a/20131014/004787.htm

 

■名词解释:

※以房养老:日前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以房养老”是指老人通过抵押房屋产权,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以房养老”实则是一款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牵涉到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辅助、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养老、以房养老、社区养老、消费养老、社会保险、土地养老】。

 

※养老公寓尝试“以房养老”

2005年,南京汤山的温泉留园老年公寓,在全国率先创立“以房养老南京模式”,但最终没有推行成功。这个模式提出,对南京市拥有60平方米以上产权房、年满60岁以上的孤残老人,健康状况不论,自愿将其房产抵押,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以后终身免交一切费用,待老人去世,房屋产权归养老院所有。

这是按照当时的价格测算,1套60平方米的房子约三四十万元,一个老人每年花费约1万元,老人如果不生病,顺利度过余生没有问题。如果老人忽然因病瘫痪或长期住院,养老院支付的医疗费用就是无底洞了。

 

※2013年8月26日,南京建邺区南苑街道爱达社区居家养老中心正式挂牌,这是首个智能居家养老模式,不能“常回家看看的”儿女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爱达社区有800多位老人,空巢、独居的不少。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布局,面积240㎡,设立了电脑室、图书室、健身馆等多功能活动室。爱达社区的老人们每天都可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免费去看书、上网、健身,享受泡脚、按摩、刮痧等服务。

提供智能化服务:涉及老人行踪GPS定位、突发事件SOS紧急呼叫、安全健康远程监护等服务,“他们定期派人上门帮老人检测血糖、血压,并做好健康档案,发到网上,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子女也可通过网络‘常回家’看看。”

老年人养老意愿调查:很多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使生活困难重重,也不愿意去养老院,他们更希望居家养老。

 

※江苏在财政上重点支持半护理/护理型养老机构。对于能够自理的老人,鼓励居家养老,提供上门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送医,上门护理;其次是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配餐、陪医等服务。”

从养老服务的各个环节上看,能推向市场的尽量推向市场,不能推向市场的由政府来兜底。比如,养老保险、护理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

养老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有钱的大多希望是居家养老,没钱的就需要政府和社会来帮助养老。但是也有一部分老人有钱但没有子女或者子女无法长时间在身边陪伴,这部分的养老就需要社会的有偿服务,以提高他们的养老质量。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3659-736004.html

上一篇:大雾
下一篇:建筑学科相关的研究平台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