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谈谈“作弊”这件事 精选

已有 4306 次阅读 2012-12-22 00:33 |个人分类:教与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明天就要进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了,以前虽然每年都有这个考试,但自己一直没怎么关注过,但今年因为女儿要参加四级考试,这也是她进大学后面临的第一次重要考试,所以多了一些关心。却发现这次考试做了一些改变,首次采用“多题多卷”模式,除题量相同,每套试卷的试题均不同,每个考场有6-8套试题。据介绍,以前四六级英语考试试卷只分AB卷,两套试卷除题目顺序不同,试题及题量均保持一致。鉴于近年来国内多个省市数次出现的大规模四六级作弊或泄题案件,为有效防范作弊,教育部确定本次四六级考试将采取“多题多卷”的方式。而且为了营造良好考试环境,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严厉打击“非法助考、违法贩卖作弊器材”的专项整治行动,数十个犯罪团伙被捣毁,千余名危害考试安全、扰乱考试秩序、发布不良信息牟取暴利的涉案人员获刑。
 
     其实,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防止考试作弊,相关部门也算得煞费苦心了。这让俺不由得开始审视这些年听到、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作弊。从高考、考研、公务员考、各种证书考试到四六级考,都有作弊事件曝光,可谓花样翻新手法多样,管理部门也用各种方法防止和惩罚作弊的行为,但作弊与防作弊就像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往往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俺相信一定有不少漏网之鱼在作弊中得逞和获利,这也是每每再严格的措施也没能完全防住作弊发生的原因。
 
    让作弊得逞,或作弊被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都会让那些诚实、没有作弊的学生感到不公。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却一直在发生。前一阵,女儿期中考试后我感觉考得不太好,便提醒她别到了大学就太放松学习。谁知她愤愤不平的说:我的分数虽然不高,但所有的题都是自己做的!我问她:难道期中考试还有人作弊吗?她说:考试的时候老师根本不管的,好多人公开用手机百度答案!原来,考试中大多数选择题、判断题都可以在网上查到。我又问:你怎么知道他们是查的?她说,我看到他们查的,而且看他们的考卷也应该知道,选择题判断题全对,但计算题、论证题等等那些查不到的题他们一道都没做对,这可能吗?所以我想,其实像这样的作弊老师完全是知道的,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作弊得逞。当然,大多数学生是鄙视这种行为的,但一旦他们看到,作弊的人因为作弊得了高分,又凭此高分而获得奖学金或其他奖励,甚至在以后保研、找工作等关乎切身利益的竞争中获利,又有多少人能一直坚守呢?
 
     这让我又想到自己这学期刚遇到的一个考试作弊事件。我的信息检索课是由作业和考试两部分成绩形成最后的分数,因为考试在两个教室举行,另一个教室我交代了考试要求后便由研究生院的两个老师监考,考前也强调了虽然开卷,可以看教材、笔记和打印的资料,但所有电子媒体都不允许使用。考试中监考老师发现了一个女生用手机在查答案,而且收缴的手机上已经有查到的答案。我知道此事后看了一下该学生作业的成绩,发现该学生是所有作业中成绩最好的几个学生之一。考试结束,这个学生痛哭流涕,一个很清秀的女孩,再三强调她其实没来得及看,而且她非常重视这个课,作业也花了很多时间。我也说了,其实她作业的分数挺高的,认真做了作业的学生一般考试的分也不会太低,干嘛还要去查百度呢?她说,她是想分数高一些对争取奖学金会更有把握,而且确实不知道考试不能查手机。她说不知道不允许查手机,肯定是托词,考前我明明白白交代过,但前面的理由我相信是最主要的动机。其实我相信她应该是一个用功努力的学生,但为什么这样的学生还是会采取作弊的手段呢?监考老师是研究生院的,我咨询了一下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得知按规定应作0分,所以即使该学生作业是高分,但最后的成绩只能是不及格。其实,当时我还是很为这个学生可惜的,而且认为处理过于严厉了一点,如果在我监考的考场上,我会首先提醒一下学生,如再犯则作为作弊处理。但这样的后果显然已不可挽回了。
 
      现在再回想这件事,俺觉得给学生一个比较深刻的教训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作弊的人其实是从作弊获得了好处,给出了一个反面的榜样,使本来并不愿意作弊的人也这么去干了。许多歪门邪道的盛行不都是因为看到有人从中获利而没有受到惩罚吗?诸如跑部进钱、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弄虚作假等等。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474-645153.html

上一篇:图书馆还缺什么?
下一篇:校车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知多少?

17 李学宽 陈安 魏东平 吕喆 曹聪 陈小润 刘洋 任胜利 王浩 武夷山 何宏 翟自洋 唐凌峰 徐大彬 陈进斌 fansg xuyigangh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