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新生事物:创新劵 精选

已有 5259 次阅读 2016-1-14 16:13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创新劵

     前两天去参加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一个会议,知道了一个新鲜的东东:创新劵。这东西省文献平台的老师当然是很清楚了,因为省里对于他们的服务中收到多少创新劵是有考核指标的,据说去年他们刚好达到基本要求涉险过关,但对今年能否完成任务还是有点担心,而大多数平台的成员单位是省内的研究院或设计院,也知道这个东西,但成员单位中的高校却都不知道,真的感叹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想着自己也算一直在科学网混,似乎也没在科学网见到相关的东西,还认为这一阵自己科学网写博少登录上来的时间也少了,也许没有看到相关的信息,今天抽空搜索了一下,惊讶地发现,居然在整个科网没有一篇相关的博文和报道,真有点不敢相信,但到网上搜索了一下,却发现相关信息早已经乌泱乌泱的了。好吧,谁让偶就是搞情报就是查信息的呢,就把已经查到的相关信息在这里作个介绍吧。

     其实说创新劵是新生事物已经不太准确了,算起来这东东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居然也是从国外学来的。最早看到的相关报道是2012年3月31日广州日报的一篇报道:“缺钱搞创新 政府来发创新券”,当然该报道只是报道了广州拟辟出专门计划资金,建立“创新券”制度,并把此列入广州市科技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了。此后在2013年6月23日有科技日报的报道:“科技创新券”试水:破解创新资金投入不足。随后,2013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报有一篇比较详细的报道:“创新券在我国首次实践的经验和启示——宿迁市创新券政策实施调查报告”。可见2012-2013年,是创新劵探索和试水的阶段,而到了2014年,已经有许多地区推出了创新劵的相关政策并开始实施。

     简单的说,科技创新劵是针对中小企业经济实力不足、创新资源缺乏,大学和研发机构没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机制而设计发行的一种“创新货币”。政府向企业发放创新券,企业用创新券向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购买科技成果或研发、设计、检测等科技服务,或者购买研发设备。然后,科研服务机构和科研服务人员到政府财政部门兑现创新券。这种灵活的资助方式,一方面企业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研发计划,来灵活选择所需的服务类型;另一方面,高校或研究机构也能够将技术成果转化到企业,增强了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科技投入资金使用效率,体现了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特点。(https://www.cxq-bj.cn/index.php?r=page/news&id=28 )。当然,每个地方相关政策好像并不完全一样。而从看到的报道看,这方面的投入也相当可观。在浙江省的科技创新劵平台上看了一下(http://www.zjsti.gov.cn/NewLogin.aspx?Code=CXQ ),其中有创新劵发放情况,高的地区已经达到数千万,最低的也有数百万了,估算一下浙江省发放的规模已经在亿元以上。

    不过,据用过或收过创新劵的单位和人员介绍,这劵的申请和使用都相当麻烦,知道的企业其实也并不多,而且又有使用时间的限制,申请了不用过期就作废了,是否达到设计的初衷还真不好说。想想也是,高校系统对此便很闭塞的不知道,科学网那么多博主也没见谁说起此事,估计也大多不知道。所以或许便是那些消息灵通的单位占了便宜,普惠的目标未必真正实现。其实我想要真为企业着想,就别把申请等等手续弄得那么复杂,可以把申请的事情交给服务企业,只要委托单位符合条件,按服务收费和规定的比例申请,也就没有过期一说了,需要多少花多少,否则难免领了劵的企业为了花掉这个劵而去接受一些其实没必要的服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需要做好的倒是宣传,让需要的企业了解这样的政策。而那种把花了多少创新劵、发放了多少创新劵、收到多少创新劵作为考核的指标,这样的事情还是不要做的好,因为啥东西成了指标就难免走偏。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474-950375.html

上一篇:退休女讲师被隆重聘为副教授
下一篇:一条固执的鱼

28 徐令予 钟炳 李学宽 李竞 朱晓刚 杨正瓴 张晓良 武夷山 魏焱明 黄永义 姬扬 李伟钢 陆俊茜 燕文韬 姚伯元 应行仁 刘钢 王启云 鲍海飞 李颖业 zjzhaokeqin cgl400 liu0h jianhuiy jiareng ncepuztf aliala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