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从徐玉玉案看到的

已有 6024 次阅读 2016-8-27 16:32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诈骗, 徐玉玉

     徐玉玉学费被骗致死案成功告破,已抓获4人,另2人在逃,不过应该也会很快归案,这多少可以告慰一下死者的在天之灵和她的家人,但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发现的那些漏洞,相关各方是否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呢?

     先看看通讯运营商方面,这次案件告破与犯罪嫌疑人用的是实名号码还是有关系的,但我们知道,虽然电信部门已经推实名制有很久了,却至今仍有不少非实名的号码,那为什么就不能把所有非实名号码都停了呢?我想不出停了这些号码对普通用户会产生什么不方便,即便是为了自己以后少受到各种电信骚扰和诈骗,去相关网点去实名登记一下也是可以接受的。迟迟不愿下狠手恐怕还是与企业的利益相关。相反,我倒是看到一些企业在推出让用户很不方便的一些举措时倒是毫不犹豫的。比如工商银行对刷卡消费的短信通知,突然就说要用什么工银信使,要安装融e联客户端,理由说得很好听,说为了防止短信欺骗。我也奇怪了,确实有那些改号软件让诈骗电话会显示银行的号码,那该整治的不应该是那些改号的行为,却让用户改用别的通讯方式。问题还在于那融e联的安装非常麻烦,如果没有开通网银和手机银行是没法使用的,我自己因为只有网银而没有开通手机银行,便怎么也弄不好,到银行去折腾半天,还是没弄好。当时我便向银行提意见,认为增加一个更安全的推送信息渠道是好事,但不应该关闭原来的渠道,应该让客户有一个选择的权利,你或者选择方便,或者选择安全。结果被告知,可以选择短信通知,就是不再免费而要收费了。原来这才是关键,银行主要的目的并非考虑你的安全,而是以此为借口要收你的钱!

      再看看公安部门,这次案件侦破速度还是相当快的,据报道,另一名大二学生宋振宁被骗后猝死的案件,公安机关也已经在进行调查和追查了,但这却是在舆论的关注下才有的,许多人都有这种经历,被骗后去报案,就直接告诉你这样的案子很难破。确实有许多案值大得多的电信诈骗都是被挂在那里的。徐玉玉案告诉我们,并非真是破不了案,非不能也,乃不为也!难道只有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引起重视,才会投入警力去查案吗?而与此案相关的那些犯罪行为,比如倒卖个人信息数据的,记者们随便查查就能找到许多,却很少看到有什么打击的行动。也难怪这次徐玉玉案的犯罪嫌疑人敢用实名的电话卡行骗,大概就算着公安机关对这样数额不大的诈骗并不会去追查。肆无忌惮的犯罪难道不正是与打击不力分不开的吗?

      再来看看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此案相关报道中提到,徐玉玉曾接到的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电话,却一直没有该电话是真是假的说法,只有南邮表示:此前学校除了向学生发放了录取通知书之外,没有任何学校工作人员与徐玉玉联系,通知发放助学金的事宜。教育部则发出特别提醒,千万不要擅自按照外人的要求操作转账。我们分明能看到那种急于撇清的心情,却不回应那个助学金的电话是怎么回事。现在终于证实,临沂市罗庄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在8月18日确实给徐玉玉打过电话,告诉徐玉玉其申请助学金的材料已经收到,正要往上级部门进行申报,让徐玉玉等待通知。虽然对于该部门可能在某一个环节泄漏了学生信息的质疑他们表示“绝无可能”,但我觉得这绝无可能说得太绝对也太早了吧? 其实从教育部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事情并不少见,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防范措施做得并不好。

      银行在这次事件中好像并没被过多追问,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个人信息的泄露、电信诈骗等方面,但须知这种通过ATM机转账的诈骗,却正是通过银行系统和银行卡把钱转走的,银行在它滥发卡、实名制漏洞等方面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而安全防范手段却并不多。我其实早就想过,如果银行对大额资金转账能如淘宝那样不让对方马上能提现,或许就能减少许多被骗用户的损失了,如徐玉玉,大概把钱转出去后一小时左右便意识到可能被骗了,如果此时对方还不能把钱提走,后面的事情也就避免了。

      总而言之,抓到了罪犯还远远不够。



https://m.sciencenet.cn/blog-69474-999099.html

上一篇:神奇的红海滩
下一篇:东北小桂林:冰峪沟

41 张学文 钟炳 郑小康 张士宏 燕文韬 张忆文 武夷山 余玲玲 苏德辰 史晓雷 秦歌 陈永金 徐令予 左宋林 蔡小宁 蒋新颖 李东风 陈楷翰 王春艳 高建国 周可真 孟庆仁 谢力 侯成亚 邢志忠 邵鹏 李土荣 杨正瓴 李颖业 谢长花 xlianggg xchen liu0h wyhzj khzh xiyouxiyou dulizhi95 jiareng haishanzhidian forumkx zhy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