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msel

博文

《新发现》2010年8月号一篇关于地震文章中的错误

已有 4213 次阅读 2011-9-11 22:35 |个人分类:地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地震, 科普, 新发现, 松鼠会

 
  【方舟子这几天在批《新发现》,因为《新发现》文科生们编译的文字不靠谱,“散布神创论者关于达尔文搞不定眼睛进化的老谣言”。其实《新发现》的不靠谱早有先例:去年八月份登的一篇地震文章就是一篇不靠谱的文章。这是我当时写的评论,稍有修改。】 
 
  刚在松鼠会博客上看到这期《新发现》的目录,有篇文章是“气象激怒地球”(或者是“地动,因气象而起”),从简短的介绍就可以发现它的观点明显违背地震发生的一些定论,倒很容易被国内的各色地震预报骗子拿来作为“地震预测术”的依据。于是把文章内容和学术杂志上相关论文对比了一下,发现里面有关地震的几处文字都存在错误。

《新发现》文章地址:http://www.sciencevie.cn/gb/article/201008/webpage/2010722812478928.htm


1.所谓“强降雨数天后频繁观察到地震活动——在法国、瑞士以及德国都是如此”——这实际是大雨积蓄到岩溶当中而引起的浅层无感小震,我以前多次讨论过:


德国研究人员的结论表明大雨并不能引发有感地震,见《新科学家》的报导。此篇报道中文有翻译:

“一些研究表明大雨可能会引起地震,但所需的雨量要比科学家先前想像的多得多。而且,德国、瑞士和法国最近几年这些因大雨触发的地震都发生在喀斯特地区。与此同时,研究大雨触发地震的其他科学家也表示它们都发生在喀斯特地质区域。由于这些地震都比较小,人感觉不到,只有地震仪能探测到。…在非喀斯特地区,雨水压力会均匀分布,再由河流缓慢释放,因此雨水渗透到地下的压力就很小了。”

所以,所谓大雨引发的地震,类似水库蓄水引发的小地震;由于溶洞蓄水量比水库小得多,所以引起的地震都是无感地震。

《新科学家》的报导:“Heavy rain can trigger earthquakes”
(http://environment.newscientist.com/article/dn13371)
中文翻译:http://discover.163.com/08/0226/11/45KI881A000125LI.html


 2.阿兰•林德(Alan Linde)所说的台风伴随的“慢地震(地震持续几个小时或几天,而不是几秒钟)”,这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破坏性地震。这种“慢地震”因为存在大致的周期,本来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预报。

 

3. 中文提到的威廉•舒尔茨(William Schulz)关于“气压的日常波动与科罗拉多某地块滑动的速度之间”的联系,此处并不是构造地质学所讲的地块,而是一处滑坡体(landslide)。

 

4. 文中又提到,舒尔茨说 “不久前,地震学家们同样坚决否认一些地震会诱发千里之外的连锁反应,而这在今天已得到彻底的证明”——这完全不是事实。美国确实有人认为存在这种远距离诱发地震,即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Cruz分校的Brodsky教授,但是她本来投到Science的、关于远距离诱发地震的文章被拒,而改为“远距离诱发应力”登在今年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上面。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的常见问答里面至今依然写着“Even the Earths rocky crust is not rigid enough to transfer stress fields efficiently over thousands of miles”(即使是地球的岩石地壳,也不够刚硬,不能把应力有效传递到几千英里之外)。

 

总之“气象激怒地球”开篇所强调的“气象诱导灾害”(包括地震)、能够运用气象变化来预报地震,这都歪曲了相关论文的原意,尤其是歪曲了关键的概念,难免被讥为哗众取宠。

 

《新发现》很可能就是法语杂志的Science & Vie(《科学与生活》)的中文版;科普文章不去选资料丰富的英文文章,而去选法文文章,似乎别出心裁,但是文章的质量大概更难保证,而且出现错误也不容易控制。“地震预报”在中国本来就是各色预报骗子喜欢各显神通愚弄公众的领域,以科普刊物自居的《新发现》在登这样文章的时候,编译者还是应该仔细读懂相关英文论文。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036-485361.html

上一篇:美国政府的太阳能样板工程失败
下一篇:人类医药成就大大降低了疟疾传播

1 Majorit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