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mc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jmco 声明:本人对所发博文评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自负文责.

博文

TMD 的两个可能解释

已有 4211 次阅读 2013-1-12 14: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最近用TMD的频率稍高, 请读者按上下文解读(from the context).
TMD --> 国骂
或许
TMD --> 甜蜜的, 甜蜜地, 甜蜜点
 
即使国骂也可以更加明白地表达。 下面节自某网文:
“TMD“是个地道的好词作者 经典语录 发布于 11月28日 有2542人读过
“TMD”似乎不能登大雅之堂,其实啊,你知道吗?“TMD”有助于消除表达歧义!不信,来看看吧!
 1、考虑这个句子:“今年的考题跟作业题一样”。这就有歧义了——是说今年的考题真的用了作业里的题呢,还是仅仅是比喻这次考题简单得像作业题?这时,“TMD”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在句子间加入“TMD”来区别:

  

  今年的考题跟作业题TMD一样(指与作业题相同)

   今年的考题跟TMD作业题一样(暗指考题太简单)

  2、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说,“这个解释不清楚”也有歧义。它有两个意思,解释本身不清晰,或者问题很难解释。但是,加上“TMD”之后,歧义立即消失了:

  这个解释TMD不清楚(这个解释不太明确)

  这个TMD解释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解释)

  3、又如,“没有一次看完”有两种意思,没有哪一次是看完了的,或者说没有一口气看完。在不同的位置插入“TMD”,歧义同样可以消解:经典语录网

  没有TMD一次看完(没有一口气看完)

  没有一次TMD看完(没有哪次看完过)

    因此,TMD最后结论是,应该提倡在句中大量插入“TMD”,这TMD很有助于明晰TMD句子结构,减少TMD句子歧义,实现TMD无障碍沟通。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3037-652339.html

上一篇:2013中国大学Nature & Science论文数量排行榜的初步研究提议
下一篇:有担当的学者该做的事情

6 曾新林 谢力 戴德昌 廖晓琳 陈冬生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