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雪泥鸿爪偶留痕——刘建康、曹文宣忆刘承钊

已有 4049 次阅读 2014-2-15 17:5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程门立雪,师生情谊,是个恒久的话题。


笔者曾协助刘建康先生整理传记《刘建康》。刘建康1934年考入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当时生物系老师徐荫祺、刘承钊、陆近仁、李惠林等既授课又搞科研,教书育人,使刘建康深受教益。1935年生物系曾在上海举办过一个淡水生物展览会,系里指定刘建康随刘承钊去布置展览。通过这次展览会,刘建康对淡水生物尤其时鱼类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正读大学四年级的刘建康随学校迁到浙江湖州,一个月后又撤退到四川,借读于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于1938年毕业。毕业后经刘承钊推荐,于1939年到当时迁至四川北碚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做伍献文的研究生。


近日拜访曹文宣先生。1951年曹文宣考入华西大学生物系,一年后因“院系调整”转入四川大学生物系。刘承钊此时任华西大学校长、生物系教授。曹文宣回忆:我的老师刘承钊70多岁还到野外去考察,他教给我去野外要带上大蒜,万一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可以消毒……我印象非常深,常年去野外考察我都要带上大蒜。我很景仰他,他的为人,他的渊博,他的品德一直都在影响着我。1976年他不在了,我心里非常难过,因为他是深夜时突发心肌梗塞倒在地板上的,当时他的夫人胡淑琴想去邻居家叫人帮忙,他却说,这么晚了,不要打扰别人休息。就这么给耽搁了。我曾多次去青藏高原考察,在采集鱼类标本的同时也采集了部分两栖类、藻类标本,一些两栖类标本就转给了刘承钊先生及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两栖类专家。其中有我20世纪60年代在珠峰地区海拔5100米处采集到的西藏齿突蟾,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分布最高的两栖类。


在曹文宣先生处借得《从水到陆——刘承钊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文集》、《地灵人杰——刘承钊教授在四川》,拜读之后进一步知道刘承钊先生。


刘承钊1900-1976年)是国际知名动物学家,我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他1900年生于山东泰安,1924年考入燕京大学,1934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东吴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任淡水生物研究所所长。1937年抗日战争中随学校先迁到湖州,在日军逼近湖州时,刘承钊与陆近仁教授等4位教师带领生物系18名学生,辗转千里,于1938年1月27日到达四川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1939年至1951年,刘承钊任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兼任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1951年至1953年任华西大学校长1953年至1976年任四川医学院院长。1955年遴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建康(1917),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学卷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刘建康》篇在426-434页,作者:张晓良、苏吴。

曹文宣(193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2月14日去办公室拜访曹文宣先生。

2014年2月15日电话访问刘建康先生,刘建康回答自己就是18名学生之一。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8326-767802.html

上一篇:看图说话忆故乡
下一篇:一组漂亮的江豚图片

4 武夷山 蔡庆华 曹聪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