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读图偶拾(11)

已有 3698 次阅读 2014-10-10 21:3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今天,辛亥武昌首义,推翻专制,肇造共和一百零三周年纪念

今日台湾双十节庆典上图片一幅


2012年8月15日香港7名保钓人成功登上钓鱼岛(注意图中旗帜)


《环球时报》今日发表社评《病态的“民国热”是对历史的侮辱】今天是台湾地区的“双十节”……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出现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以至于一些小圈子里甚至形成“民国热”。这种思潮的积极分子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称那是个“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识”的时代。……民国真的好吗?如果它真好,当初就不会被中国人民抛弃。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用28年时间动员全中国老百姓,把国民党打得七零八落。


陈丹青  国学研究院  油画  187×223cm  2001


《国学研究院》创作于2001年,是陈丹青为庆祝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所作。作品描绘了五位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画家将五人在画面上一字排开,这也是陈丹青的典型构图之一。从左向右依次为: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梁启超作为年龄最长者,身着蓝灰色长袍马褂站在最前方,神态泰然坚定;身着白色西装的赵元任单手插入裤袋,显得富有涵养而潇洒幽默;王国维身着棕色长袍马褂,双手盘插在袖筒之中,上身微向前倾,淡泊忧心之神尽显;陈寅恪之孤忠严谨尽在其一袭青袍和书本的呼应之中;吴宓面带浅笑,双手背后,配以黄灰色的长袍更显得儒雅而真性情毕露。陈丹青敏锐地抓住了众人的不同特点,人物精神气质跃然纸上而入木三分。画面整体的棕黄色调酝酿了怀旧的浓郁气氛,一种稳定而深沉的力量扑面而来。“民国范儿”也一直是此画作者陈丹青主推的话语之一,并多次在自己的文集和演讲中提及:“民国范儿并不单指权贵,而是各色人等坦然率真那股劲。民国前后出来举事的家伙,敢作敢为,有豪情,有胆气。成败不论,忠奸另说。”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两年后,王国维殁。又两年,梁启超辞世。1937年抗战爆发教学终止。现在回看,国学研究院梁、王、陈、赵四位导师,并当时任教务长的吴宓,除了赵元任远赴美国,均未得善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梁启超死于协和医院手术事故,陈寅恪于“文革”初年被迫害致死,吴宓被遣返回乡,“文革”结束后贫病而死。2010年11月13日,当年国学研究院故址所在的清华学堂失火,这座文物级建筑的内部架构几近焚毁。据画家回忆,为了描绘70多年前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五位大师,陈丹青曾走访清华校史馆,但馆员竟说不清楚研究院故址所在。在王国维自沉的纪念碑周围,画家再次询问几位白发教授,竟无一人知晓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存在。陈丹青曾沉痛地说过,“清华的传统与精神,一则,是中央草坪“行胜于言碑;一则,乃王国维自沉纪念碑后陈寅恪所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又读赵一凡西师往事·北碚夜读·西部国情考》(《读书》2014年第9期 

(摘引)关于吴宓,以及清华四导师,如今已是空谷足音了。二零零四年,清华九十年校庆前夕,陈丹青教授创作一幅大型油画《国学研究院》。丹青自述:他为此事走访清华校史馆,馆员说不出国学院故址。我看了此画,给丹青发电称:学生我一睹之下,先是惊心,继而动魄,心头热辣不已。世人向以四导师为重,而置吴宓于不顾,此大谬。丹青将五人捉至一处,画成全家福,又能于历史光晕中,再现书香浓郁!丹青回电:“一凡兄,清华要我画这五人,我只是奉命,画完拉倒。我考证了当时衣服,去电影厂弄几套长袍马褂,请人穿了写生。如此而已,不足道的。”请看清华五老围成一个半圆:其中梁任公在前,理当的。王静安直领对襟,拢手而立,旁若无人。寅恪老戴围巾、夹书本,似去课堂途中。元任公居左,全套白西服,蓝领带,标准的哈佛行头。而吴宓身为国学院主任,站在队伍右侧。不可忘记:是他最先在哈佛结识陈寅恪、赵元任,继而书信电报,从海外请回二位大才。接着又鞠躬如仪,敦促梁、王到清华高就。所以我的判语是:若无吴宓,便无国学院。丹青又答:“排列位置,清华无要求,是我自己排的,梁任公名气大,相貌好,自然靠前。国维只一照片,让我弄成这副德性。他是骨子里的书生,到昆明湖抽了根烟,就跳水,镇定极了。画得最不成功的是陈寅恪,因为照片最模糊。最有性情的是吴宓,我喜欢有络腮胡的人,可我没有。”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8326-834615.html

上一篇:读图偶拾(8)
下一篇: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三十四)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