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五十四)

已有 3145 次阅读 2015-2-6 14:10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源泉。20 世纪60 年代早期包括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为鱼类和水产动物的种苗生产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近20 年来, 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别是在鱼类遗传育种领域尤为突出。回顾近50 年来的历程, 水产养殖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国科学C辑)》2014年 44卷 12期是“鱼类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专辑”,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作为责任编委组织编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中国科学C辑)》2014年 44卷 12期封面

2月3日,湖北省水产局召开“11.15野生中华鲟救护行动”表彰暨媒体通气会。2014年11月15日,渔民长江阳逻双柳街江段误捕一尾受伤中华鲟,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组接到电话后,立即派救护人员赶至现场,将受伤中华鲟送至荆州的太湖试验场,结合药物治疗、潜水护游、侧翻纠正、人工造流和液氧增氧等24小时不间断救治措施。经过近两个多月的救治,这尾中华鲟的游动方式从开始的游泳无力、无方向感恢复至可以缓慢游泳状态。专家为其取名“后福”,寓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野生中华鲟“后福”全长341厘米,体重310公斤,目前性腺已发育至三期,是国内近20年来发现的最大一尾野生中华鲟亲本个体。鉴于长江生态压力日趋加大和该尾中华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农业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批准将其留置于太湖基地进行驯养繁殖和科学研究工作。——本博主附言:“性腺已发育至三期”,发育至四期就是卵的成熟期了。

参见本博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845349.html  

2月4日,新疆库尔勒市孔雀河中一只天鹅,不知为何原因天鹅的嘴被冰冻住了根本张不开,有不少市民向河里投食,天鹅野鸭都相争来夺食,而这只天鹅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味从嘴边溜走自己却抢不到,它那充满求助的眼神甚是可怜。

2014年12月2日,一个为景区收购鱼鹰的人来到江西鄱阳湖康山乡,从一户渔民家中买走了4只鱼鹰,用于捕鱼表演。养鱼鹰的徐东华说,两年前,就有人来向他买鹰。徐东华的父亲听后气得大骂:“这不是卖孩子嘛!”“鱼捕不到,人都养不活了,还怎么养鱼鹰?” 徐东华回答父亲。——本博主附言:图中的鱼鹰是鸬鹚。

澳捕获罕见活化石鲨鱼狰狞恐怖长300颗尖牙

2015-01-22新浪科技讯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湖区入口水域,当地渔民捕到一条长相狰狞恐怖的罕见鲨鱼。这条鲨鱼的身体呈深褐色,外形好似鳗鱼,是有着“活化石”之称的皱鳃鲨。这条皱鳃鲨身长2米,是在水下700米处捕获的它长有大约25排牙齿,牙齿多达300颗。这种鲨鱼拥有8000万年历史通常情况下,皱鳃鲨生活在水下1500米,但偶尔也能在1200米以内的深度发现这种鲨鱼。皱鳃鲨长有背鳍、腹鳍和臀鳍,颚部长而柔软,便于消化猎物。

皱鳃鲨喜欢待在海面以下5000英尺(1500米)的海洋深处,因而鲜为人知。皱鳃鲨绝对可以堪称活化石,在外形上还保留着许多它生活在恐龙时代海洋中的先祖的特征。这体长5.3英尺(1.6米)的标本于2007年在日本的一处浅水区为人们所发现,后被运至一海洋公园。其在被捕获数小时后死亡。

澳父子捕获罕见剑吻鲨:史前海底“吸血鬼”

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2月2日报道,澳大利亚22岁的洛赫莱恩·凯利(Lochlainn Kelly)与其父亲迈克(Mike)日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南部海岸绿角(Green Cape)附近,捕获一条十分罕见的剑吻鲨(Goblin Shark)。剑吻鲨是剑吻鲨科最后幸存的物种,这个鲨鱼家族起源自1.25亿年前,又被称为鲨鱼界的“活恐龙”。这种剑吻鲨通常生活在1200米深的海底附近。由于不喜欢阳光,愿意待在黑暗的海洋底部,剑吻鲨又被称作“吸血鬼鲨”。然而,此次凯利和其父所捕获的剑吻鲨仅在距离海面609米的地方游荡。这条剑吻鲨腹部呈粉色,具有灰色的鳍、尖尖的鼻子和又锋利又短的成排牙齿。凯莉称自己并不害怕剑吻鲨,反而十分激动,因为自己此前虽观赏过它的照片,但还未亲眼见过真正的剑吻鲨。根据测量,这条剑吻鲨体长只有1.2米,而成年剑吻鲨体长一般可达3到4米。据悉,这条剑吻鲨将被送往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Australian Museum)展出。——本博主附言:剑吻鲨外形与生活在中国长江里的白鲟相似。

加拿大温哥华岛沿海的一个实验渔场里,一名潜水员正在检查水中悬挂着的一筐筐大虾夷扇贝。由于扇贝以废料和鱼类排泄物为食,因此它们可以过滤、清洁海水,并能够为人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摄影:Brian Skerry,国家地理

当海象昏昏欲睡的时候,就会让脖子膨胀起来形成一个天然枕头,这样海象睡眠时膨胀的气囊会使其头部保持在水面以上。    摄影:Paul Nicklen

阿拉斯加的卡契马克湾内,一只秃鹰(白头海雕)带着刚抓捕的猎物飞走。

摄影: Klaus Nigge, 国家地理创意工作室

白鹭捕鱼

在大西洋里的深海珊瑚园中,住着各种各样不同寻常的海洋生物,包括上图中的Lophelia pertusa珊瑚。


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1月26日报道,来自墨西哥的41岁摄影师奥克塔维奥·阿伍尔托近期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沿岸的普尔莫角国家公园内拍摄到了成千上万只蝠鲼(又称“魔鬼鱼”)集体凌空飞跃的超壮观场面。据阿伍尔托介绍,这群“魔鬼鱼”跃出水面3米多。成千上万条“魔鬼鱼”集体凌空飞跃,下落后击打在水面上,水花雷动,宛如暴雨降落。蝠鲼身体扁平,强大的胸鳍类似翅膀,因其形状吓人而被称为“魔鬼鱼”。成鱼的体长可达7米,可是它能作出一种旋转状的跳跃。不过“魔鬼鱼”为什么要跃出海面的确切原因目前还不得而知,科学家对此行为产生过种种猜测,多数人认为这是一种甩掉身上寄生虫和死皮的自我清洁方式。美国海洋学家沃特·芒克(Walter Munk)称“魔鬼鱼”跃出海面或只是为了寻找乐趣。

国家地理中文网2015年1月31日报道,生存于南极冰盖下的透明鱼显出自己的大脑和脊椎,它必须躲避上方随着冰体融化而坠落的石块,方能存活。借助热水从冰面向下钻孔,深度达740米后,科学家将一个可遥控的潜水式机器人放入洞中并降至底部,结果机器人从冰架下传回了生物的图像和视频。在发现这种鱼类的地方,厚厚的冰层一直延伸到距离海底仅有10米左右的地方,留下位于冰层与海底之间的一层薄薄海水。这样一个地方几乎没有食物,极端贫瘠,不能支持很多生命在此生存。目前尚不清楚新发现的透明鱼是否为新的物种,但它很可能将归属于南极鱼亚目。  摄影:机器人DEEP-SCINI

英国《每日邮报》2013年2月21日报道,美国摄影师雅各布现年33岁。日前当他潜水深入菲律宾保和岛附近海洋保护区时,拍摄到了海龟捕食水母的罕见一幕。这只海龟身长3英尺(约90厘米),它并没有习惯性地使用海草或者藻类,而是“勇敢地”捕食身长超过自己3倍的水母。它是从水母的头部“开刀”的,因而巧妙地远离了水母含有剧毒的触角。


国家地理中文网2015年1月20日报道,科学家早就知道,海龟和许多其他动物一样,在海里通过感应看不见的磁场线来导航,这与水手们用经纬度导航的方法类似。但他们并不知道,海龟如何能回到它们的确切出生地。如今一项新研究给出了答案:海龟依靠地球磁场来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海岸线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磁性特征,海龟会记住它们,然后当成体内罗盘来使用。然而,这种往返可并不容易——据一项发表于2015年1月15日《当代生物学》期刊上的研究称,地球的磁场会缓慢变化,蠵龟不得不相应地改变筑巢地点。蠵龟体重约113公斤,除了最冷的水域之外,广泛分布在几乎全球海洋各处。

乔治亚州的小圣西蒙岛,一只幼蠵龟正爬向海浪。

摄影:MICHAEL MELFORD, NATIONAL GEOGRAPHIC

伯利兹Hol Chan海洋保护区中的蠵龟利用地球磁场来导航。

摄影:BRIAN J. SKERRY, NATIONAL GEOGRAPHIC




https://m.sciencenet.cn/blog-708326-866087.html

上一篇: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五十三)(长江江豚专辑3)
下一篇:读图偶拾(27)

3 杨正瓴 李颖业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