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大学读书生活杂记

已有 5663 次阅读 2009-4-24 15:22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诗词雅集|关键词:学者

 
我上大学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由于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对大学期间读了些什么书,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可以肯定的是,我大学期间读书并不多。鲁迅同志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和工作了。我则正相反,把别人读书的时间都用来消遣了。这一点说起来很惭愧,但这是实情。
  
在我努力回想自己在大学的读书历程的时候,以下几条线索在脑子里渐渐明晰:
  
中国古典文学
  
古典诗词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主题。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后来工作,我购买过多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选本。开始是以唐诗宋词为主的,直到大学第一学期的某一天,我读了朱光潜先生写的关于古诗欣赏的一本书,其中有对古诗十九首的详细解说,以及对陶渊明诗的解析,让我口服心服。那个时候我还在旁听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课程,所用的课本是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书中所选的左思、鲍照、庾信等人的诗,让我有了与读唐诗宋词完全不同的感受。总体来讲,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是不重修饰、素面朝天的真情流露。相比之下,唐诗(尤其是格律诗)和宋词不免流于形式。我从此开始迷恋古体诗,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朴素而深刻的诗句。当然,格律诗和词自然有其韵律美,读起来也是享受。
  
古典小说里面,《水浒》、《三国》、《红楼》都在中学读过,大学期间又重温了一遍,感觉比中学读的时候理解了更多的东西,尤其是对《红楼梦》,渐渐读出了林黛玉的可怜与薛宝钗的可恶之处。此外,《三言》、《两拍》也都在大学期间又复习了一遍。四大名著里面,我从来没有喜欢过《西游记》,试了几次,都不能读下去。此外,对《儒林外史》也一样,读不下去。
  
差点忘了,蔡东藩的《十八朝演义》好像看过几本儿,还读过《隋唐演义》和《说岳全传》,以及《水浒后传》等。除了《隋唐演义》外,其它几本书都不怎么样。
  
民国文学
  
北大图书馆藏有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我只读了它的散文篇。散文篇的主编是郁达夫,他在卷首写了很长的一篇序言,点评了当时的散文大家。具体的话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在郁达夫的眼里,中国新文学散文的两座高峰是周氏兄弟,他们入选的散文数量也是最多的,远远超过其他人。我不太喜欢周作人的那些大段抄古文的所谓小品文,但他早年的一些议论文字还是非常振聋发聩的。鲁迅的东西则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我后来读过一本《野草》赏析的书,领略了鲁迅的文字之简洁、思想之深刻。鲁迅的其它作品,我也读过好多,包括那本《两地书》。一直到我后来参加工作,有一次发了狠,把一套鲁迅全集买回家中。但我很快发现,那些精装的硬皮本,根本不适合随意靠在沙发上或者躺在床上阅读,后来还是买了一些鲁迅散文和小说的平装本。
  
周氏兄弟之外,民国文学家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郁达夫。说实在的,我几乎通读了能在图书馆找到的郁达夫所有作品,包括他的小说、游记、散文等。郁达夫的小说有很浓厚的自然主义倾向,比如《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等,这很对我当年二十岁的年轻的胃口。他是才子,在散文里面运用古典诗文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认为,他在山水游记上的造诣,至今在中国没有人能够超过。他又是个性情中人,个人生活和感情生活都遭受过很多挫折,他的《毁家纪事》读来令人叹息。他最后的悲惨遭遇,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来归纳是再准确不过了。
  
除此之外,其他人物,比如茅盾、郭沫若、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也读过不少。有一个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的名字叫梁遇春的,散文写得很美,值得一读。
 
钱锺书的《围城》也算是民国文学吧。这本书的风格完全不同于我们当时熟悉的民国小说家的路子,读起来需要每一行认真地消化,然后是心领神会地笑出来。我是在北大书店买的这本书,那时电视剧《围城》还没有开拍,知道这本书的人还不多。
  
当代文学
  
记得那个时候每年由人民出版社选编几大本中篇小说选读,我基本上都读了。在80年代中期活跃的作家里面,我最欣赏刘绍堂,他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语言鲜活,人物生动。缺点是铺陈太多,有时显得罗嗦。后来我了解到,乡土文学白描手法的大师原来是家居天津的孙犁先生,就从图书馆借来了孙犁的散文和小说。一读之下,竟不能放手。于是,一本一本的,把图书馆收藏的孙犁散文读了一遍,其中有一本讲他的藏书故事的,我读来不下三遍。那些简练而生动的描写,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个藏书故事的主题,我还读到了真正的藏书家黄裳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子,领略了学者文人体散文的风采。
  
张贤亮的书热过一阵子,以《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章炳霖系列为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戴厚英的《人啊人》,读起来很震撼,但我今天已经完全忘记这本书的情节了。
  
外国文学
  
我从来不喜欢读外国文学,主要障碍是名字。那些又长又难记的名字,让我望而却步。整个大学四年,我只读过两部半翻译过来的外国名著。两部是《少年维特的烦恼》和《简爱》,半部是托尔斯泰的《复活》。不表。
  
其它
  
上面光说文学艺书类的图书了,那的确是我大学期间读书的主力部分。不过,其它类别的书,我也涉猎过一点。比如,美学类,有李哲厚的《美的历程》,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等的美学著作。当时风靡的《走向未来》丛书,我也买了几本,主要是跟科学社会学有关的几本,比如《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与技术》等等。现在想来,科学与社会并不是我大学的专业,似乎冥冥之中有一根绳子,牵着我走向后来的科技政策研究领域。
  
我大学的专业是情报学。在那个时候,这个专业在国内出版的专著很少,英文书应该有不少,但我当年英文很差,又不爱学习,所以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外文书。在翻译过来的专业书里,还有印象是苏联一个叫米哈伊诺夫的人写的《科学交流与情报学》。
  
 
思前想后,关于大学期间的读书生活,能汇报的也就这么多了。我读得少,而且涉猎不够广泛,读书的目的大多数纯粹以娱乐为主,并没有什么功利的思想在里头。说实在的,我大学期间的读书生活是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本来我也是不想把自己的这段读书经历拿出来献丑的,但最近承蒙读书圈张其瑶老师邀请加入圈子,既然进了圈子,总要贡献点儿什么,那么本文就算写出来博大家一笑吧。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485-227968.html

上一篇:创新型大企业与大国崛起
下一篇:我的中小学读书经历

13 李侠 武夷山 赵星 刘玉平 刘进平 余孟孟 曹聪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王启云 苗元华 lixuke2005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