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认识SCI,用好SCI 精选

已有 8636 次阅读 2009-7-13 05:31 |个人分类:科学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记得SCI的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曾经表达过这样一层意思,他说,SCI之于科学界,就如同核能之于全人类一样,用好了,威力巨大,好处多多,但如果被滥用,则不免是一场灾难。

科学网上对SCI的声讨一浪高过一浪,在不少人眼里,SCI真的成了洪水猛兽了,成了我国发展基础科学、培养人才的绊脚石了。究其原因,则是国内近20年来在科研管理上对SCI的崇拜劲头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尤其是在评价科学家的时候几乎言必称SCI,正是一派在滥用SCI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的景象。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纠正,或许真的会对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场灾难。

也有不少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中国这个历来不太遵守规矩而更看重人情的国度里,有SCI,就算有了一把尺子,用这把尺子来衡量科学家,至少相对减少了人情的成分,减少了作弊的可能。而且,SCI收录的范围,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的高水平期刊,鼓励科研人员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正是我国科学研究与国际接轨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其实,思考一下正反两方的意见,就可以看出来,其中并没有核心的分歧。反对SCI的,反对的是用SCI来衡量一个科学家的学术水平,赞成SCI的赞成的是鼓励科学家到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把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看法了:应该鼓励中国科学家(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到SCI收录的期刊上,同时,在评价科学家水平时,则要避免简单利用SCI指标进行比较,应该依靠同行评议来比较和考核科学家的研究水平。

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不能简单利用SCI的指标来衡量科学家水平的理由。饶毅教授和其他不少博主都说过,在美国一流大学里,招聘教授和教授升值的时候,是没有人拿SCI的指标(比如文章数量、引用次数、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来说事的,如果谁这么做了,可能还会让同行笑话。这是美国大学在实践上的做法。从道理上说,也不难证明,用SCI衡量科学家的水平,要冒很大的风险。这是因为,拿SCI的指标比较科学家水平的时候,要作如下的假设:

第一,如果只看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的话,那么,需要假设,发表在同一种期刊上的论文,无论发表在哪一年哪一期上,无论论文的主题是什么,均具有相等的科学价值。

第二,有人说,看被引次数会更加科学一点。但是,如果看引文数量的话,需要假设,对某一篇文章的引用(姑且只算它引好了),无论来自哪一类期刊的文章,无论他人引用的动机如何,每一次被引用给作者学术水平的加分都是相等的。

这两个假设够荒唐了吧。同一种期刊上的文章,水平良莠不齐,是司空见惯的。至于把每一次被引用都看作具有同等的加分效应,也是明显违背常识的。据研究,科学家引用别人文献的时候,可能的动机,有10余种呢,既有应该加分的正面引用(如,表示尊重,承认原作者的优先权等),也有或许要减分的负面引用(如质疑,异议等)。更加详细的分析,可以参考武夷山老师的文章:“关于论文引用动机的问卷调查研究”,见http://kexue.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41453

简单利用SCI来衡量科学家的水平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应该反对。不过,SCI既然能够存活了近50年,而且在一直发展壮大,自然有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正确认识SCI,合理用好SCI,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SCI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类:检索功能,研究功能,评价功能。

第一,SCI是一种很好的检索工具。回归SCI创建初期的本色看,它是不同于传统的文摘类检索工具的一种全新的检索方法。传统的文摘,如CA(化学文摘),PA(物理学文摘)等,都是把相关学科的有关期刊上的文献摘录下来,排列成书,便于检索。而SCI的思路,则是把期刊文章后的参考文献摘录下来,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以便读者检索。据说,加菲尔德发明SCI,是受了法律界人士常常要查找相关案例的想法的启发。不管怎样,SCI的方法,在检索文献时,给了我们一个“滚雪球”的捷径。相信不少科学家都从这里收益不浅。

第二,SCI还是一类很好的研究工具。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SCI,绝大多数搞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人,都会觉得缺少了很多趣味。SCI可以用来研究什么呢?它可以用来研究科学史、科学结构(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科学家的行为——这一切,都跟“引用”有关。SCI的研究工具性质,已经在科技政策领域、科技史领域、科学社会学领域,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比如,引文半衰期可以衡量一个学科发展的速度,共引分析可以把很多文献联系起来并勾勒出文献之间联系的网络关系,再由此勾画学科之间关联的图像。最近看到一些研究工作,是从SCI的引用关系,分析未来某一领域发展的走向,也很有意思。

第三,SCI还是有很重要的评价功能的。首先,在宏观上,用SCI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学术水平,还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的。其次,用SCI的引用指标来评价科技期刊,也很有说服力。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论文,每年都有很多。最后,在同行缺失的情况下,不得不用外行评价科学家的时候,SCI还是提供了一把尺子的,尽管这把尺子不够理想。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485-243247.html

上一篇:旧书经典之二:从故事里面学科学史
下一篇:中国在R&D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吗?

26 武夷山 赵星 王晓明 王桂颖 刘玉平 马雷 任胜利 向峥嵘 刘进平 王德华 王号 梁建华 杨秀海 周春雷 迟菲 苗元华 柳东阳 蔣勁松 王立 马光文 uneyecat djiang liubo2400 xuqingzheng yuanbin2000 tuanhuichen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