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学术不端“高危”作者群分析 精选

已有 11286 次阅读 2012-1-12 15:10 |个人分类:闲思偶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技术, 责任, class

学术不端“高危”作者群分析

学术不端尽管是不能说好转,但可以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至少,人们从技术和制度的角度在想出各种办法。我坚持认为:学术编辑有抵制学术不端的义务和责任,但并不应该负主要责任——主体是不端行为人。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总是一重视就加强“管理”。因此,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纷纷在管理制度上增加内容,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制止”。因此学术期刊编辑部也不得不额外增加工作内容,在录用之前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我曾公开指责过“软件开发商”:都是你给我们编辑找的事。在传统的审稿审查方式下,编辑和审稿人一直肩负着“注意义务”,而软件出来以后,编辑不采用不端检测系统,一旦发表了具有不端行为的文章,就很难证明自己“已经尽到了注意的义务”。

在提高学术影响力、提高出版水平和编辑水平等传统压力之下,又增加一个“不端检测”,许多编辑叫喊“忙不过来”。检测忙不过来,不检测又承担注意不够的责任。实在是让人怜悯。为此,我在坚持长期以来要求作者签订诚信声明、定期抽查警示和审稿把关的同时,要求编辑也尽力使用不端检测系统。同时,提出了必须检测的高危作者群的概念。也就是说,据分析过往的资料和社会心理,在这些人群中发生学术不端的可能性比较高。

第一高危群就是“关系稿”,没人打招呼倒罢了,只要有人打招呼,就需要检测一下。有水平、不着急谁愿意求人。一般规律是“水平不行关系补。”

第二高危群就是在职攻读学位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谁不困难!难,就有投机取巧的可能。另外,这些人的社会阅历也比较丰富,承受能力也比较强。非专职研究人员在职攻读学位,包括外边企业的更是其中重点高危人群。

第三高危群就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单位或团队,稿件一审回来水平还不错的。我不是说小单位就一定没有高水平作者,但相对来讲或者平均来讲这是一个趋势。【注,对此只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样有数据表明,这样的作者发表出来的文章创新性更强。】

第四高危群就是稿件阅读起来超乎意料地通顺的。一般新手的论文在语言表达上有点毛病,是正常的,而新作者的稿件超乎意料的通顺却值得怀疑。

再补充一个第五高危群。这个编辑不太好掌握,这是我给教师的一条建议。那就是,如果学生没有科研兴趣,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可能性不大,只是为了读个学位的,不管在职不在职不端的风险比较高,因为未来被追究的可能性比较少。但,许多导师却被害惨了。

我简单总结这几点,如有冒犯,请见谅。

说明:有朋友担心我挨骂。在此恳请不要动怒!这就如同别人说中国人为高危对象,并不能说我们都是不端嫌疑份子,只能恨我们的同类不争气。我认为,我们自己应尽一份力来证明别人是偏见。

2012年4月5日重新整理:

二、审查的重点

1)关系稿,没人打招呼倒罢了,有人打招呼就检测。

2)在职攻读学位者,或者是年纪较大的学生为第一作者。

3)具有企业等社会背景或者说具有工作经历者,包括单位中主要工作是企业的。

4)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单位或团队。

5)新手稿件超乎意料地没有毛病,似曾相识,有一种模式套用的感觉。

6)内容具体而导师为第一作者特别导师为领导的。

7)以往发生过不端的研究团队新来稿(在系统中可以查看到以往发表文章的情况)。

 

【注】本提纲,手下有编辑准备扩展为论文。如有同兴趣者,注意避让或引用噢。



学术不端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721-528332.html

上一篇:闲扯学术不端
下一篇:摘要与关键词的关系

21 孙学军 吕喆 徐耀 赵星 张玉秀 王修慧 罗汉江 刘洋 李学宽 李永丹 王孝养 吴锦宇 任胜利 张伟 赵美娣 吴明火 郭保华 何学锋 武夷山 tjuhan luxiaobing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